记者张彩霞通讯员丁海龙
近年来,临潭县不断挖掘丰富“扶贫车间”内涵,为优秀返乡人才打造就业创业新平台,向贫困群众提供技术培训和专业指导,把“扶贫车间”扩展到多个行业,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创新规范农村合作社、家庭作坊、小型加工厂等运作模式,做到“宜工则工、宜养则养、宜种则种”,把生产车间搬到贫困户家门口,既解决了用工问题,又给当地村民带来稳定收入。
走进城关镇下河滩洮绣传承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扶贫车间”,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洮绣。五六台机器开足马力,工人们按照分工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负责人忙前忙后,为观摩者详细介绍洮绣这门古老的手艺。
“扶贫车间自成立以来,带动了一批贫困留守妇女,发挥了她们的特长,在家门口也可就业,既可以照顾家人,又可以增加收入。”洮绣扶贫车间负责人丁桂英一脸欣慰。
来到教场村洮州双龙民族工艺铜器加工有限责任公司,记者在院内货架上看到整齐摆放着铸造好的铜锅、铜火炉、铜罐、铜香炉等产品,院子四壁金灿灿、亮堂堂,似乎走进了金碧辉煌的宫殿。负责人贾双龙认真讲解着铜器的制作过程,观摩者仔细聆听,不时询问。
自洮州双龙铜器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铜器销售量增长,从最初每月几万元的销售额到如今每月2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入股35万元,贫困户的入户资金,采取保底分红的方式,按照入股资金的10%予以分红。
“目前,公司入股资金达到102万,吸收了9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长期在公司务工人员有14人,计件发工资,一个月有1700元到2000元左右的收入。”贾双龙自信地说:“今后,公司将不断优化管理制度,转变观念,立足长远,带动更多贫困户早日脱贫。”
“我是残疾人,以前我都没想过自己还能挣钱养家,如今我一个月能挣2000多块钱。”城关镇教场村村民王法土曼激动地说。
在公司“扶贫车间”里,像王法土曼这样的残疾人还有3人,他们月平均工资2000元,技术熟练可达2500元,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家庭的经济状况。
像这样的扶贫车间在临潭县还有很多,在扶贫路上,它们像冬日的太阳,正以暖暖的光芒温暖着每一位贫困户,带动他们脱贫致富。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严存义实习生蔡文正)“今年因为疫情没有出去打工,一直担心没有收入,现在能在家门口务工了,心...
临潭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临潭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