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霞
万人拔河(扯绳)”活动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展现县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恢复、保护、传承、发展和举办好临潭县“万人拔河(扯绳)活动也是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对外宣传环境,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有效举措。
明洪武十二年,西平侯沐英平定地方叛乱,带来了江南应天府一带的兵士,战事完结,这些操着江南地区吴音软语方言的兵士和迁徙来的眷属百姓,从此落地生根。之后将军中流行的“牵钩之戏”改为全民参与的体育活动:元宵节“万人拔河(扯绳)”,并在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晚上,由群众自发举行,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2001年7月,该活动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属于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元宵节“万人拔河(扯绳)”活动和所有民间群众文化活动一样,它产生并贯穿于浩瀚历史长河的劳动生产过程,能够使人们体验到其它文化活动不可替代的愉悦与精神鼓舞。作为临潭县规模最大的群众集体文化活动,它的根本意义并不在比赛本身,而在超越比赛的一种综合力量。它的发展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临潭各族群众团结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几乎所有群众把对扯绳的约定作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这种追求已成为根植于临潭各族群众心灵深处的共同习惯。
历史上“扯绳”活动中使用的“绳”是麻绳,为保证麻绳质量,每年从农历十月开始,群众们自发捐出家里新剥的麻开始修补绳子,为比赛做好准备,这个漫长的准备过程让一部分人“忙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大家的闲余时间,遏制了赌博、酗酒、闹事等不良社会现象的滋生,营造了一个相对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1980年起,政府将麻绳换做钢丝绳,虽然免去了“修绳”环节,但老百姓还是会早早就沉浸在扯绳活动的喜庆激昂的社会氛围中,街头巷语,茶余饭后,人人争说“绳事”。
受特殊的地理位置、民族构成影响,参加元宵节“万人拔河(扯绳)”活动的除本县的藏、汉、回等各族群众外,还有来自临夏回族自治州、定西地区及邻近的卓尼县群众。史料记载:“其俗在西门外,以大麻绳挽作两股,长数百十丈,另将小绳连挂于大绳之中,分上下两股,两钩齐挽。少壮咸牵绳首,极为扯之,老弱旁观,鼓噪声可撼岳,为上古牵钩之遗俗。”活动自始至终完全由各族群众自发组织,在比赛过程中,各族群众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条绳上,他们凝聚力量,共同努力,不分你我,比赛结束后,人们彼此祝福,约定来年再比。600多年中,据史载从未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矛盾纠纷。由此,这项集体活动已成为各民族群众交流感情的平台,也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生活理想,使得民族团意识潜移默化地存在于临潭各族群众心中,在临潭“三教同城600年”的民族团结史中,元宵节“万人拔河(扯绳)”可说功不可没。
元宵节“万人拔河(扯绳)”是一项以临潭为中心,辐射周边,影响广远的重要的民俗活动,由它引出的临潭历史、民俗、社会发展、“寻根”文化等官方和民间的主题活动也异常丰富,由于它的高度开放性,已经成为人们发现临潭、了解临潭、走进临潭的一扇文化窗口,在提高临潭、甘南的知名度、美誉度,促进甘南、临潭与外界的物质、文化、思想交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新闻推荐
俞成辉在冶力关扶贫培训车间建设领导小组会上强调 高标准建设扶贫培训车间 大力度发挥综合多元效应
本报兰州讯(记者马保真)1月28日,冶力关扶贫培训车间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在兰州召开。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州委书记俞...
临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