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包文文
近年来,甘南州针对农牧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的实际,以全州各级农村信用社为平台,在全州普遍实施“藏饰品”质押贷款,切实化解了农牧民因有效抵押能力弱引发的信贷需求不足问题,打通了金融扶贫“最后一公里”,为藏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甘南藏区农牧民群众占全州总人口73%,珍珠、玛瑙、珊瑚、蜜蜡、南红等贵重饰品历来是藏族群众宗教礼仪、服装装饰等方面必不可少的物品或信物,这些物品资源稀缺、价值较高,是藏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必要财富。在金融扶贫工作中,甘南州农村信用社大胆探索,将农牧民群众的“藏饰品”作为质押物,将藏区群众戴在身上的“死资产”变成“活资金”,量身打造信贷产品。既解决了借款人质押不足的问题,又降低了信贷风险,实现了金融机构与农牧民群众的“双赢”。
去年以来,辖内合作市、碌曲县、玛曲县农村信用联社在全省率先推出了藏饰品质押贷款,并于去年11月份被甘肃省联社正式命名为“藏饰贷”信贷产品。同年12月,全州8家农村信用联社均开办了“藏饰品”质押贷款业务。截至2016年5月末,全州农村信用联社共发放“藏饰贷”236笔,“藏饰品”质押贷款余额4630万元,其中发放最大一笔贷款为300万元,有力支持了312户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发展需要。
***工程实施后,合作市、碌曲县和玛曲县农村信用联社共同合作,多次深入农牧民群众进行调研,先后多次召开藏饰品创新研发座谈会、协调会,邀请藏饰品专家先后培训指导,并在此基础上成功推出“藏饰贷”,并就“藏饰贷”的质押品范围、评估方式、办理流程进行规范。同时,各县市印制宣传彩页、利用LED 屏、企业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电视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吸引藏族群众前来咨询、办理贷款。
“藏饰品”存在真假难辨、价格容易波动的缺点和风险,为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各农村信用社在评估鉴定方面严格流程,由中介机构按市场行情对饰品价值进行评估,对评估结果由中介、信用社、贷款人3方签字生效,保证质押品的真实、有效。贷款人将藏饰品交付信用社后,双方再签字确认,由信用社对饰品进行封存保管,并确保饰品的安全。当地信用社按评估价格的60%-70%发放贷款,贷款到期偿还后,饰品交付本人。
需要贷款的群众只要有藏饰品在手,经过鉴定和评估,半天之内贷款就会到账。当地农村信用社规定“藏饰贷”执行利率不超过7.5%,贷款具有申请方便、手续流程简捷、利率优惠等特点,深受藏族群众的欢迎。
“藏饰贷”是针对藏区群众抵押不足而创新的信贷品种,有效解决了融资和贷款难问题,为藏区金融***开辟了一条新路径。由于藏饰品十分珍稀,近年来不断增值,升值空间巨大。这款信贷创新产品的推出,使大部分节日期间才佩戴的珍贵饰品,变成了发家致富的经济来源,真正让“死资产”变成了“活资金”。
长期以来,甘南藏区信贷投放渠道狭窄、种类少、数量小,严重制约了农牧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藏饰贷”的推出,在惠农、便农、利农方面大胆创新,拓宽了融资渠道。
藏饰品的挖掘利用,成为助推金融***的有力抓手,为藏区群众增收、创收开辟了新渠道,注入了新活力,农村信用社支持藏区积极性显著提高。据初步统计,甘南州“藏饰贷”市场潜力巨大,全州“藏饰贷”可发放20亿元质押贷款,占全州贷款总量的10%左右。
“藏饰贷”丰富了农牧村金融产品,金融的输血和造血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支撑保障作用更加显著,“藏饰贷”成为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在甘南藏区群众脱贫致富、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新闻推荐
养路工的大“工匠精神”——甘南公路管理局公路养护技能竞赛活动记
本报通讯员 后志良海斌赵晓梅黄晟刘云 题记:这是一场实力与技能的大比拼,这是一场经验与规范的大较量。在这场“战斗”里,涌现出了一大批行家里手,他们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不断...
合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合作市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