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新闻 合作新闻 夏河新闻 玛曲新闻 舟曲新闻 碌曲新闻 迭部新闻 临潭新闻 卓尼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甘南市 > 迭部新闻 > 正文

景点配套设施、定位不准制约产业发展——游客多了,甘肃旅游服务跟不上了

来源:鑫报 2013-10-17 13:16   https://www.yybnet.net/

甘肃旅游,历来以资源优势而自豪。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世界级艺术宝库敦煌,四大石窟独占其二、文物储藏居全国第二、悠久的始祖文化等历史人文景观和多元的少数民族风情、绮丽丰富的自然景观,使人们有理由相信旅游能够成为甘肃的支柱产业。今年的“十一”黄金周,甘肃的秀丽风光仍然吸引着大批游客,但一些景点配套设施薄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开始凸显。记者 徐晓?

■网友

基础设施差 资源定位不准

十一黄金周结束后,不少来甘旅游的网友在新浪微博上倒苦水。

@:小虫MAL:“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敦煌真该建几个像样的宾馆。”  

@:宝儿乐:“去官鹅沟玩,早晨连个吃早饭的地方都难寻,景区周围没个像样的饭馆。上厕所,开车得跑10多分钟。”  

@:伤心人不怕:“十一去了趟陇南,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陇南的山美水美,但缺乏大型、集约化的旅游产业链,特色工艺礼品也不多见。”

@山寻梦乐园:“十一出游真扫兴,陇南文县一路石子滑坡、地基沉陷、稀泥地面、尘土飞扬,开车惊心动魄,饥肠辘辘,蓬头垢面。”

@廖波姐姐:“腊子口一线在修路,从巴仁口到迭部县150公里我们走了6个小时,原以为到了迭部县城路会好,全城所有道路都被开挖,渣土成堆满城尘土,从东进来,想向西出去,绕来绕去,到处都用土堆堵路不让走,近1小时才出去。郎木寺也修路,好不容易进去了。”

@搞怪玫瑰:“甘肃的景区风景真的不差,但是政府舍不得投资开发,路不通,住宿差,景区娱乐少,项目不正规,无明显路标,多半山野未开发,设施过于简陋!”

兰州市民张先生是一位驴友,也是位资深游客,十一期间他和朋友去了趟陇南武都,在宾馆看到了几部关于陇南旅游宣传的片子,让他对陇南旅游的定位产生了焦虑。他说,宾馆里在播放官方制做的《陇南旅游宣传片》,片中反复宣传了陇南的十大重点景区、十大名牌景区、十项特色旅游、九类风情旅游和五条将前述景点、景区串为一体的路线,片子集中反映了了陇南旅游的发展思路,即把由兰州、天水、宝鸡、汉中、广元去九寨沟的游客拉到陇南来。

“这也许是甘肃旅游资源定位不准的一个缩影!”张先生认为,拿陇南的自然风光去吸引九寨沟的游客,岂不是“乞丐与龙王比宝”?岂不知“黄山归来不看岳”、“五岳归来不看山”的道理,去了九寨沟,还会来陇南看风景吗?“我在陇南游了六七天,所遇游客比较少,绝大多数景区空空荡荡,在我看来,陇南旅游的现行政策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吃\’。”

张先生说,陇南自身的优势足以吸引大批高端游客,根本不用惦记九寨沟的客源。这个优势就是三大历史和文化资源。首先,陇南礼县的大堡子山、圆顶子山一带是秦先祖的龙兴之地。第二,由陕西凤县经陇南两当的杨店、灵官峡、两当河、云坪三峡、大阳山而入勉县、汉中并与金牛道或米仓道衔接入蜀的故道是中国最古老和最著名的官方驿道。第三,今日陇南是中华民族的先祖之一氐族原住地。这三者同属历史文化游而不属于常规的山水风光游。正确选择战略是陇南发展旅游业的前提。

“从旅客的反映,不难看出甘肃旅游的基础设施较薄弱,相关景点的宾馆、饭店等设施陈旧,配套服务尚处于低水平状态,严重影响旅游接待工作和旅游产品交易。景区基础设备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甘肃旅游业发展,加快硬件基础设备及提高软件服务设施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西北民族大学副教授李克称。

■反思

资源优势怎么变市场优势

甘肃旅游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与旅游观念意识滞后有着内在关联。说到甘肃的旅游,人们会想到“铜奔马”,甘肃旅游收入在全国曾经名列前茅,但后来的排名便节节后退,一直在全国最后几位徘徊,使“奔马”的魅力已经衰退,抑或这匹“老马”已经不能承载人们太多的期望? 

旅游业是历史和时尚紧密结合的产业。仅有历史积淀不一定成就旅游业,但如果缺少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比如独具一格的服务和旅游产品,一个地方的旅游业就会因失去游客而难以为继。然而,甘肃的旅游一直在吃老本。西有莫高窟,东有麦积山,南有拉卜楞寺,沿路崆峒山、大地湾、炳灵寺、马蹄寺、嘉峪关等著名景点,无一不是先人留下的东西。事实上,甘肃旅游也一直在打着先人留下的“牌”。有客而来,兰州转一圈,然后直奔敦煌,或到麦积山、嘉峪关、崆峒山、拉卜楞寺、炳灵寺,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动辄几百甚或上千公里。跑了这么远路,能看的也无非老祖先留下的那些“古董”。难怪人们都说:“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抛却老先人留下的遗产,我们其实没有多少有吸引力的东西奉献给远道而来的中外宾客。 

甘肃旅游资源之丰富,一点不比其他地方逊色。我们甚至可以号称旅游大省。但就其市场,我们没有一点可以“拍胸脯”的资本。如何将资源优势化为市场优势,可能是当下急需研究的问题。这些年,甘肃省相继提出过“黄河文化”、“始祖文化”、“三国文化”等等概念,试图以“文化”牵动旅游市场的“牛鼻子”。在国内外一系列旅游宣传活动中,我们的宣传弥漫着浓烈的“文化”气味,这当然也能勾起一些人寻幽觅古的情怀。

这种“阳春白雪”式的促销活动,总给人以高不可攀和遥不可及的感觉,远不如一首歌——“我们新疆好地方”、“太阳岛”、“莫愁湖”等诸如此类的宣传来得直接。实际上,我们津津乐道的所谓“文化”,也还是老祖先的那些东西,既远离时代又远离生活,与现代的旅游理念相去甚远。夸大“文化”的功能,忽略物质建设的作用,只能使我们陷入孤芳自赏而不会带来多少实际效益。正如一位业界人士所说:“我们穷的只剩下‘文化\’了!”他拿敦煌与沙湖做比较,说兰州人去敦煌的人没有多少,但十有八九去过沙湖。原因很简单,是沙湖好玩而不是有“文化”。

■专家

甘肃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要创新

“在旅游业高速发展、高度开放、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甘肃旅游除了面临开发、基础设施等问题外,文化资源潜质尚未充分挖掘,而仅仅在低层次上利用,因此,要不断反思总结并认真加以解决。”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三北说。

甘肃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严格地讲仍然是很传统的,缺乏创新的。总体上习惯沉浸在对往昔旅游活动的先驱者们旅游行为的留恋和模仿之中,一旦有新的旅游景点或旅游线路开发设计出来,往往趋之若鹜,竞相模仿。一些不伦不类的东西不时出现在众多旅游景区,重复建设,形式大同小异。所以,要盘活甘肃文化旅游资源,提升甘肃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甘肃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代化,一定得打破甘肃省封闭的旅游发展观,打破求同思维方式,在总体上做好旅游规划,合理开发文化旅游资源,鼓励景点建设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此外,针对甘肃旅游文化封闭性的特征,要加强同外界旅游文化的交流,同时加强本地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没有交流的文化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断绝与外来文化信息交流的民族或地区就不会有朝气蓬勃的未来。应当从发展新时期旅游文化的高度出发,塑造原生形象进行营销。近年来,甘肃将文化精品《丝路花雨》、《敦煌古乐》、《大梦敦煌》及兰州太平鼓等文化艺术形式向外推介,就是很好的典范,加大对甘肃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的宣传,增强人们对甘肃旅游文化特色的认识,激发人们来甘肃旅游的兴趣。

■期待

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

尽管甘肃旅游还处于爬坡阶段,许多问题悬而未决,但前景依然充满希望。2012年全省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834.4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71.08亿元人民币,分别同比增长34.25%和41.17%。2012年旅游综合收入在2007年115.91亿元基础上,实现了五年翻两番。

专家认为,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持续、稳定和快速的发展时期,这不仅是小康生活水平的标志,也是甘肃省旅游业再上台阶的关键时刻。如果这一目标超额完成,甘肃生产总值增加的将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旅游业已成为各地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面对甘肃省旅游业的优势和劣势,业界人士认为,甘肃省旅游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之下必须进行新一轮的改革,线路合理搭配、尤其是对景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优质服务提升都要有一个新的“洗牌”。这样甘肃旅游才能从挑战中寻找出新的机遇。

(更多内容请点击大西北网http://www.dxbei.com/n/)

新闻推荐

迭部举办羊肚菌种植技术培训班

本报迭部讯日前,迭部县结合全县产业现状和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县夏涛菌业有限公司企业资源,在电尕、卡坝、达拉、多儿等地实施了羊肚菌试验试点种植,试种羊肚菌30亩。 为使试点种植农户与有种植意愿的...

迭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迭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景点配套设施、定位不准制约产业发展——游客多了,甘肃旅游服务跟不上了)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