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宝
本报通讯员 苏国义
大年里,73岁高龄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大鼓代表性传承人柴现修在家待不住了,他背起大鼓、装好快板,走上寿县古城墙,要在城门楼上唱上一段大鼓书。
大年初一上午,记者在寿县古城墙上,恰巧遇到正在说唱大鼓书的柴现修,只见身着长衫的他,在城墙上支起一面大鼓,左手夹着紫黑色的快板,右手拿着一根弯弯翘头的鼓槌,一边敲鼓、一边打板,说一段唱一段,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亢。听众感慨地说:“这才是我们儿时的年味。”
一段书说唱完毕,柴现修介绍起寿州大鼓:“寿州大鼓发源于寿县,流行于当地及周边县市,是大鼓书的一个分支,根据地域不同,大鼓书还分河洛大鼓、胶东大鼓、庐州大鼓等,在表演形式上,寿州大鼓讲究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方言说唱,土腔土调,表演者要根据故事情节,该叹的叹,该笑的笑,该怒的怒,该哭的哭,脸上要有书、要有戏、要有表情,要随着情节不断变化。”
过去的岁月里,过年听听大鼓书可是淮河两岸人们最开心的文化娱乐项目之一。柴现修说,他老家在寿县丰庄镇,小时候家里穷,没读过多少书,15岁的时候拜师学了大鼓书。之后的这50多年里,柴现修一直与大鼓为伴,经常在寿县、颍上、凤台、八公山等周边县区说唱大鼓书,因为说唱的岁月太久,他一直使用的一套紫檀木的快板,在大拇指关节翻动的地方,磨出了一个小坑;快板击打的部位也磨去了一大块。
近年来,柴现修老人多次应邀前往上海、南京、六安等市进行寿州大鼓表演,并在一些民间艺术比赛上屡获大奖。当下,柴现修老人最大的心愿是,能收个好徒弟,将这门省级非遗艺术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祝宝玉蔡明菊,笔名月满西楼,安徽省颍上县人。由于喜欢,曾为蔡明菊写过一篇诗评,那是近两年前的事了。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只是...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