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新闻 界首新闻 颍上新闻 临泉新闻 阜南新闻 太和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阜阳市 > 颍上新闻 > 正文

从“东南飞”到“凤还巢”

来源:阜阳日报 2018-12-02 21:25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杨静文 通讯员 陈晓东 张梦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率先带动了东南沿海经济起飞。随着这些城市用工需求量大增,一场从中西部向东南部、从农村到城市转移的“打工潮”兴起。阜阳作为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大市,每年有两三百万人外出务工。如今,务工大市正在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在外务工人员选择回乡兴业,成为推动家乡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潮水般涌出讨生活,到结伴还乡谋发展,40年来,勤劳勇敢的阜阳人奋进的脚步从未止歇……一根扁担,一趟棚车,走出去讨生活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量流入城市。

“1991年夏天一场大暴雨,让家里遭了灾,庄稼颗粒无收,我卷起铺盖和同村几个年轻人一起去了广州。”颍州区三十里铺镇港口社区的郝振鹏,是阜阳最早一拨“民工潮”中的一员。

这拨人在外做的都是零工,挑河挖沟、砌墙盖瓦、码头搬运,一根扁担挑着全副家当四处讨生活。郝振鹏赶上了广州建设的热潮,在建筑工地找了份活计,每天起早贪黑,虽然辛苦,但一个月能挣几百块钱,这是他之前想也不敢想的。

“挣了钱,也不舍得花。那时候就爱吃馒头,干体力活耗力气,馒头抗饿也便宜。”郝振鹏说,坐火车到广州一趟要20几个小时,为了省钱,他不买卧铺,有时候甚至不买硬座去挤棚车。“一年到头,也能攒几千块钱,没几年我就回家盖了新房。”

郝振鹏所说的棚车,是当时阜阳铁路上一道特殊的风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阜阳外出务工人员就超过了20万人。当时铁路设施落后,阜阳站没有一趟始发列车,每天停靠的列车只有五六趟,车厢超员严重,座位底下、行李架上都是人。”曾任上海铁路局阜阳车务段段长的李亚伟回忆,为了解决阜阳农民工出行难问题,铁路部门想尽了办法,动用了运货的棚车。

“最早,民工们坐在漆黑的车厢里,连‘方便’都没办法解决。后来,铁路部门做了简单改造,安装了照明设备,改建了厕所。但车厢里没有车窗和取暖设备,坐一趟车很难捱。就算是这样,由于价格便宜,当时民工们还是趋之若鹜。”李亚伟说,这种特殊的“阜阳现象”很快引起了铁道部的重视。九十年代末,上海局集团公司将阜阳春运视为市场,开始对阜阳站进行改造。如今,春运期间,阜阳站始发列车多达35对,最高日发送旅客超过10万人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阜阳的‘民工潮’带动了本地铁路交通的发展。”

火车运力的提升,让更多人更方便地走出去。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至2010年,阜阳“民工潮”人数猛增到每年百万人以上。 艰苦打拼,踏实肯干,大城市站稳脚

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的变迁,阜阳市外出务工人员也在发生着变化:文化素质明显提升,从业类型更加多元。一些能吃苦、有头脑的农民工脱颖而出,凭借在大城市学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当地创业立足。

颍东区袁寨镇农民马虎1996年只身外出务工时,不会想到20多年后他会载誉而归。“我一开始在北京建筑工地上干杂活,慢慢熟悉后,就从老家带出十几个老乡回京闯荡揽活。”马虎告诉记者,白手起家小打小闹的打拼充满艰辛,经常遇到接了建筑活做完后拿不到钱的窘境,要款、借钱、躲账是家常便饭。

转机出现在1999年。“那一年,我们承接到一项超市工程,当时我背部受伤刚做了手术,每天都带伤奔波在工地,严把质量关,最后工程保质保量提前交付,我们顺利拿到工程款,还得到10万元奖金。”马虎说,之后,他又连续接了甲方三个超市工程,均提前完工。

从此,马虎更加坚定“诚信做事,本分做人”的人生信条,他的建筑劳务公司在北京逐渐崭露头角,发展到拥有300多名工程技术管理人员、20多支专业劳务作业队,年劳务用工量最高达到万人,其中八成以上是阜阳农民工。北京鸟巢、国家大剧院、奥林匹克公园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都留有马虎和阜阳农民工兄弟的辛勤汗水。马虎本人也连续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文明北京新市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来自颍东区口孜镇曹庄村的李红,在宁波务工人员中也小有名气。今年35岁的李红和妻子在宁波市江东区白鹤街道办事处孔雀社区王隘路上开了一家修车行,个头不高、其貌不扬的他却因跳水救人、勇斗抢劫犯等多次见义勇为,获得“最美江东人”“安徽好人”等荣誉称号。

“我来宁波已经18年了,从最基层的学徒做起,到现在经营自己的店铺,也算在这个城市扎了根。”李红告诉记者,在宁波务工的阜阳人很多,尽管工作各异,但大家踏实肯干,就想凭本事展现阜阳的良好形象。

从马虎到李红,每年数以百万计的阜阳农民工,都在用吃苦耐劳的精神、聪明智慧的头脑、诚实守信的品格在异乡书写着阜阳人的自信和骄傲。 返乡创业,就近就业,“凤还巢”兴家乡

时光流转,近10年来,阜阳经济迈入发展快车道,这也意味着对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2008年,市委市政府开始在春节期间组织开展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系列活动,2012年更是打出了“接您回家”这张名牌。与此同时,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向外出务工人员抛出橄榄枝,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把目光投向了家乡,阜阳“民工潮”开始逐渐变为返乡创业潮。

颍上县谢桥镇郑庄社区的郑田菊夫妇,是颍上县较早一批外出务工人员。经过多年打拼,他们在上海地区种植的甜瓜有口皆碑。“在这边种植甜瓜,虽然销路不愁,但近年来土地租金及种植、人力成本一直在涨,利润越来越少。”郑田菊告诉记者,2015年,得知家乡政府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在土地流转、用工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当年底两人就选择回乡发展。

如今,夫妻俩在郑庄社区流转土地500余亩,干着老本行,种植成本低、上海有销路,不仅自身收获了良好效益,还带动了周边不少村民就业。“发展基本稳定了,下一步,想带着大伙一起干。”郑田菊说,返乡创业,就是希望把在外积累的经验和财富带回来,和大家一起建设美丽家乡。 下转二版

新闻推荐

·中央媒体看安徽·昔日“水窝子”如今换新颜 安徽淮河行蓄洪区脱贫攻坚记

安徽淮河行蓄洪区脱贫攻坚记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从“东南飞”到“凤还巢”)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