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援朝 驿递铺舍在古代都是很有名的地方,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因袭这一传统,在今天阜阳地名中还留有不少古代驿递铺舍的痕迹。较为典型的,有阜阳城朝东南颍上方向的十八里铺、三十里铺、四十铺、五十铺、六十铺、西三十里铺、十八里铺(颍上)等。这些古代曾经的驿递铺舍之称,被确定为国家标准地名,迄今仍在沿用。
明清时期,急递铺是用人力转递,即“步递”。通常多以州县城的总铺为中心或起点,逐铺相衔接,向四周辐射,连续周边邻县(或邻省),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遍布全国的快速递送网络。明时,颍州设有城内铺舍与城外铺舍两大相互联系的铺递系统。
城内铺舍。颍州城里关外设有23铺,其中有17处铺舍属于州管辖,有6处铺舍属于颍川卫管辖,州卫虽有分工,亦有交叉合作,以保障城区(城郊)内军政通讯联络的畅通。
明嘉靖年间,总计有铺舍41处,各铺的人员编制,铺兵的待遇在不同时期也有变化。清嘉庆八年(1803年),颍州铺舍做了大调整,有些增加有些裁革。清朝时,扩大和延伸了“铺”的范围,设东西南北方向“四路”铺舍。因交通条件和时局的变化,通往四乡的部分铺舍,如总铺、七里铺、十八铺、插花铺、茨河铺等15个铺被废弃。清时,颍州铺舍损毁情况严重,裁撤的铺舍有的作了变价处理,缴呈贮库,有的闲置未售,任其毁圮。存留在用的铺舍多数是“有基无房”,铺兵无处休憩,往往借住在附近居民家中,颇为艰难。但铺兵的工食银基本能够按时发放。
新闻推荐
阜阳市把农村危房整治节约出的土地进行整理复垦,发展富民产业—— 农村腾出发展新空间
本报记者冯启俊“这片以前都是荒宅子、臭水沟,如今全部拆除,复垦成为耕地。”近日,在颍州区三塔集镇洲孜村赵大庄,村党总支书...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