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新闻 界首新闻 颍上新闻 临泉新闻 阜南新闻 太和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阜阳市 > 颍上新闻 > 正文

千年古村永兴集

来源:阜阳日报 2018-01-19 14:50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尚原野 实习生 夏联洁 通讯员 武万勇/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在沙颍河流经颍上县新集镇与颍东区杨楼孜镇交界处,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元宝形河湾,当地人称为“千仓湾”。千百年来,这里不仅孕育了富庶的永兴古镇,而且还留下了县级重点文保单位——李家祠堂,以及与这座集镇有关的土地庙、江踏子、过街排坊等文物遗址,供后人凭吊、叹惋。

千仓湾永兴集的由来

沿着新集镇街道向东走,翻过颍右堤就能看到一块刻有“永兴古镇”的石碑,竖立在堤坝东侧的高台上。这里是第五批安徽省千年古村落候选村落,目前已经进入授牌前的公示阶段。

听说有记者前来采访,商业社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席栋才一大早就在村口等候,手里还准备了《新集镇地名文化调查材料》、《关于新集镇千年古镇名胜古迹的追索》两份文字资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到私坝那里的千仓湾看看吧!永兴集2000多年的故事还得从那里说起。”76岁的席栋才是土生土长的新集镇人,他说的“私坝”是紧邻颍河的一条防洪堤,而相对应的“官坝”则是分割老街与新街的颍右堤。相传东汉末年,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回到邺城,确定了向南用兵的战略思想。他派张辽、于禁、乐进等人驻兵许都,准备南征。由于许都所在地许昌市建安区张潘镇古城村位于沙颍河上游支流,张辽等人在押运粮草过程中顺沙颍河而下,在靠近古慎城以南的回水窝子停船堆放粮食,这片元宝形的河湾便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千仓湾。

“解放后修私坝的时候,当地人还在河湾里挖出过一块刻有千仓湾的石碑,可惜后来被砸烂了。”席栋才回忆说,他小时候听老辈人说,张辽为了保障军粮安全,专门命令士兵在腰楼到姚湾约6公里长的沙颍河右岸修筑大堤,当地人以水兴市,这个地方便有了“小兴集”的名字。后来,这一片开阔的元宝形河湾商旅往来日渐增多,市场逐步繁荣,建立了客货码头,人们又称这个地方为“大兴集”。

直到明崇祯六年(1633年),这里才定名为“永兴集”,一直沿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当时,永兴集和六十里铺合并为新六区。为了加强管理,当时的行政区划还把“永兴集”改为“新集孜”。这里是颍上县原五大集镇之一,1992年撤区并乡之前一直是新集区政府所在地。

探访百年李家祠堂

到新集镇访古,李家祠堂是必去的一站。站在官坝向东望去,百米之内的李家祠堂就是整个河湾里最高的建筑。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加之上世纪八十年代“拆殿建校”,祠堂的走马门楼和腰殿早已损坏殆尽,只有最后面一排的正殿基本保存下来。

据《李氏族谱》记载,本族自山东曹县迁居颍州,有文字佐证的颍州李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原址在阜阳老城西北隅的黑龙潭旁,崇祯八年正月十二日河南开州盗贼袁时中攻破颍州城时,李氏宗祠被焚烧。此后,因颍州李氏人口众多,经各房共同协商决定:三世祖李庆(长门)即“都堂李”在颍州城南门内建祠,李度(二门)即“千仓李”在颍上县永兴集建祠。

“现存的李家祠堂是七世祖李登的后人建设的,最终落成的时间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距今已经有126年历史了。”今年77岁的李长城是“千仓李”的后人。他告诉记者,清咸丰、同治年间遭捻匪之乱,族人避乱归来后一直要求重修宗祠,经各方多次商讨均无结果。直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十七世祖李润普由河南赴江苏上任时乘船路过家乡,带头捐出俸禄三百缗,各房积极响应,捐产、捐款、捐物,于光绪十八年底动工兴建,三年后建成。

李家祠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2亩,建有马门楼、腰殿、正殿三排砖瓦结构的房屋。值得注意的是,修建祠堂的每一块砖上面都印有“祠砖”二字,殿堂的对联、匾额在《李氏族谱》上都有详细的记载。

祠堂建成以后,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办学基地。出身清代官僚地主家庭的李宗棠(1870—1923年),把分布在颍上、阜阳两县境内的8000亩祖产拿出2000余亩捐资办学,同时劝族人捐助,共筹得办学专用产田5000余亩,收入作为办学经费。他曾经在祠堂办私塾学校一所,并在南京创办千仓师范学校。

抗战期间,永兴集义塾学校发展为成德私立中学,到1944年已经发展到9个教学班、30名教师、400余名学生的办学规模。解放后,成德私立中学并入皖北区颍上联中,校舍则改为新集区中心小学(完小)。

到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办学规模已接近历史之最。为最大限度满足办学需求,1983年,时任永兴小学校长的林益先决定拆除腰殿及附属建筑,祠砖和木材基本用来建设校舍,腰殿所在的位置后来也被种上了水杉,雕刻着麒麟、花鸟、云纹图案的石头部件则被零散堆放在正殿前的空地上。在正殿的墙壁上,至今还斜挂着几块写有“班主任职责”的玻璃牌匾,穿梁下的隔板上留有“为祖国争光”的标语,只是显得斑驳不堪,难以辨认。

“2000年前后,永兴小学的学生一部分升入了职高,一部分去了新街的新集小学,这里就不再办学了。”席栋才告诉记者,剩下的校舍有的住着退休的教师,有的用来临时安置老街拆迁的居民,除了大铁门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四个大字外,其他已看不到多少办学的痕迹了。

最好的保护是利用

2007年,原阜阳市博物馆馆长韩志强带队实地考察新集镇现存的文物古迹。如今,李家祠堂已列入颍上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4座过街牌坊残片依然静卧在通往千仓湾码头的大路旁。

“在土地庙里还有一块刻有‘柏操\’的牌坊残片,散落在民间的更多。”席栋才告诉记者,在李氏宗祠东侧,曾经有两座相距十多米的过街牌坊,东边一座是双牌坊,西侧是一座单牌坊。据碑文记载,那是清道光十年敕建侯李廷干之妻季氏节孝牌,并刻有“圣旨”二字。相邻的“千总李仁初之妻节孝牌”曾刻有“乐善好施”四个大字,两侧立柱刻有丹凤朝阳图案,后人只知建于清代,但具体年代不详。

1950年,双牌坊和单牌坊均被拆除,大部分石料用牛拉大车运至占沟两岸,用来修建占沟闸。一些用不上的石料被附近村庄的村民拉走,修了三座便桥,还有一些被当地群众拉回家。只有一根刻有二龙戏珠浮雕的横梁因大车拉不动,至今依然横卧在李家祠堂东侧居民张九鼎家的门前。

如今,老街上的300多户人家大部分已经搬走,新建的两层或三层的粉墙黛瓦经营用房已经基本建成。今年76岁的李亚洲老人虽在女儿家的新房里暂住,但老宅基上的房屋已经盖到了第二层,预计今年秋季就能入住。在一楼的一张写字台上,并排放着三张黑白照片,其中两张分别是《治淮工农》(创刊号)的封面,以及老人的姑姑李秀英的照片。“我姑姑今年已经92岁了,年轻的时候被评为劳动模范,曾经在北京受到过邓颖超和钱正英的接见。《治淮工农》创刊号封面上的这张照片,中间那个就是她。”李亚洲告诉记者,现在,这几张照片已经放大到20寸,就挂在商业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室里,她也是李家比较有名的后人。

“1975年8月18日,老街这块地儿变成了颍河的蓄洪区,积水最深的地方有2米,到处房倒屋塌。”席栋才说,从第二年开始,做生意的居民大量内迁,新街也就慢慢形成了。由于年久失修,多数房屋已经不能居住,商业社区便成了老街重建的牵头单位,并于两年前纳入新集镇城乡建设规划。随着乡村振兴计划的有序实施,永兴古镇将成为颍河中下游颇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李家祠堂等现存文物也将成为这座古镇最核心的文化载体。

新闻推荐

暴雪之后探访设施农业种植大户—— 重建大棚更应紧绷防灾弦

本报记者冯启俊/文通讯员武万勇/摄1月3日以来,阜阳市遭遇强降雪过程,并伴随大幅降温,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损失。暴雪过后,记者在颍上县新集镇采访时发现,面对被压塌的大棚,当地种植大户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民间曲艺唱响乡村2018-01-15 18:26
猜你喜欢:
评论:(千年古村永兴集)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