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王逸群
5月27日上午9点,在颍上县王岗镇金塘村的田地里,10多台农机你追我赶似地收割着成熟的麦子。趁着机器驶过的空档,种粮大户唐家友弯下腰,捧起一把刚打碎的秸秆啧啧称奇:“现在新机器性能提高了,秸秆打得比往年又碎了不少! ”
“像这样打出来的秸秆可以直接还田,小麦收割的损耗也降低啦!”作为老唐从耕种到收割的全程托管服务商,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荆学军在一旁解释说,现在他自己的45台收割机一天能收一万亩地,收割损耗也稳定在每亩2斤左右,“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就是在为种粮大户和老百姓省钱。 ”
这两年,荆学军把所有心思都放在融合发展上。在利民专业合作社的停机棚内,耗资13万的测土配方设备正在 “干活”。 “以前农民用肥料都是根据经验判断,经常会发生用多了、配比不对的情况。 ”在他看来,这不仅增加投入,也容易导致产量不稳定。
为解决这一难题,合作社邀请了土肥站的专家,按照每15公里划定一个区域,让其帮忙测量土壤缺少的元素成分。 “我们只需要把测算结果导入设备,就可以精确地计算农户所需肥料的配比。 ”他说,他们再把计算结果交给生产企业,就可以帮农户量身定做化肥,“目前已经接了2万多亩地的肥料订单,预计每亩可以帮农户节约20元成本。 ”
不仅如此,该合作社还改进了播种技术,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定量控制。“我们给机器加装了传感器,确保种子足额均匀地撒播在地里。 ”荆学军告诉记者,一套传感设备从1000多元到3000元不等,且维修费用极低。根据测算,加装传感设备后进行播种,每亩可以减少种子损耗20元。
“现在我们向大户收取的土地托管费用两季加一起每亩才200多元,比他们自己耕种要便宜得多。 ”荆学军坦言,托管费用定价不高,除了农机和农艺结合外,农信融合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的设备都加装了定位装置,包括行进轨迹、收割面积、深松深度等都能获得准确参数。”他说,这一方面便于管理,另一方面能有效控制成本,“一个午收下来用油最少能省近两万元。 ”
“安徽省多地都在探索农机农艺农信融合的新模式。”省农机局局长胡刚表示,此举不仅提高了机械化水平,还能帮助种粮大户“省钱”。下一步,安徽省将依托农事服务中心,深度推进融合发展的思路,力争三年后初步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结构布局合理、全程全面推进、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区域协调共进的农机化发展新格局。
新闻推荐
5月24日至25日,由安徽关山影视与颍上生活事事通联合拍摄的微电影《爱生活爱颍上》在颍上县拍摄完成。该剧通过人物的变化,唤起大家热爱家乡,为保护爱护环境付出爱心的故事。特约摄影王林洪...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