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种的水稻收割才结束不久,颍上县王岗镇金唐村的姜塘湖罗氏兄弟家庭农场又要迎来新一轮的收获——在唐垛湖畔连片稻田中散养的7000多只鸭子,不久就能进入产蛋期,未来的10个多月,仅鸭蛋就能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这些鸭子再过20天左右就能下蛋,之前申请的‘姜塘湖\’绿色商标也快下来了,到那时候,俺们的绿色大米和生态鸭蛋都能用上这个商标,投放到超市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个生态品牌。”姜塘湖罗氏兄弟家庭农场负责人罗应利兴奋地展望着稻鸭共育的美好前景。
今年是罗应利第一次试验稻鸭共育新模式。长期以来,罗应利所在的金唐村一直固守着“一麦一豆”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而且耕田地势低洼,经济效益不高。为了提高土地产出,2000年,罗应利请来专家对村里的土壤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专家建议改种水稻。于是,当年他就在村里率先种起了水稻,较之前的小麦、大豆,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升。慢慢地,其种植规模由最初的十几亩逐渐增加到500亩。
这几年,全市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以特色种养殖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罗应利不甘人后,也动起了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的念头。2015年,他外出考察,在镇江发现了一种易于推广的稻鸭共育模式,便决定引进。今年7月初,7500只鸭苗开始在罗应利流转的500亩稻田里散养。
“从稻秧定根至抽穗,鸭子一直都在稻田里自然生长,不仅可以为稻田灭虫、除草,它们的粪便还能作为有机肥,为水稻提供养分,一季庄稼算下来,这种模式能省下不少农药、除草剂和化肥等费用。”几个月的试验,让罗应利对稻鸭共育有了一笔明白账:散养的7500只鸭子中有6000只母鸭,每年有10个月的产蛋期。按照现在的行情,若把鸭蛋包装起来出售,则扣除饲养、人工等成本,每枚鸭蛋可获0.8元收益,也就是说每只母鸭每年可产生收益200多元。而散养鸭子的水稻,今年亩产也有近千斤,“既有好生态,又有好收益。”
罗应利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他又投资建了一个小型稻谷加工厂,准备将田里收获的生态稻谷进行初步加工、包装后再投放市场,届时,产品附加值会进一步提高。
目前,金唐村7400多口人中还有上百户贫困户。罗应利盘算着,明年将稻鸭共育面积扩大到两千亩,向有意愿加入的贫困户提供鸭苗、技术,帮助村里的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王雪洁 文/摄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