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永安本报通讯员 何浩 武万勇
日前,在颍上县八里河镇仁里村一个小泵站里,该县水利管护公司的工人正在对泵站的电机进行“体检”。负责仁里村泵站管理的村民孙方明告诉记者,检修泵站属于对小水利设施的定期维护。他说,就在一年多前,由于无专人看管,也没有维修经费,一到汛期,电机故障不断,村里经常内涝。村民孙多干插嘴说,今年幸亏泵站修好了,否则夏季那场大雨,全村80%以上的人家都会进水,大部分粮食肯定绝收!
颍上县沟河纵横、湖泊密布,“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自然条件,使该县低湖洼地农业生产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低。为解决连年不断的内涝,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该县持续修建了大量小型水利工程,并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这些工程却由于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管理主体不明、职责不清,出现了效益逐年衰减的情况。个别地方由于无人管理,甚至出现工程被破坏、机电设备被盗的现象。
为改变这一状况、彻底打通农田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颍上县打通农田水利 “主动脉”,维修管护闸、站、井、塘等工程。该县水务局局长何毅告诉记者,全县所有小水利工程都建立了档案。县里按照“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对公益性工程则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专业化管护公司进行维护。据统计,今年该县财政已投入工程管护经费1010万元。该县还清淤河沟72条、扩挖整治村塘40口、更新改造泵站65座、新建加固水闸56座、新建灌溉机井500眼,大大疏通了水利工程的“毛细血管”。
新闻推荐
阜阳农民乐享智慧新生活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