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下山后,杰克的妈妈依然在练习蹬技
这是位于安徽阜阳颍上县陈桥镇的一所乡村杂技学校。炎炎夏日里,100多个来自安徽、河南、江苏和山东等地的大人和孩子,每天10个小时,挥汗如雨地训练。他们中年龄最小的只有4岁,最大的已经40多岁,他们有的是兄弟姐妹,有的则是举家前来学习杂技。杂技,已经成为未来一种谋生手段,也因为此,民间杂技得以传承。
杂技之家的杂技学校
早晨4点,东方天际刚刚露出一丝白光,一阵急促铃声划破皖北平原小村夜空。“起床了,起床了。”48岁的宋玉娇开始逐个房间敲门。“一天的训练,个个身困疲乏,不叫根本醒不来。”宋玉娇说,“这大热天,早晨凉快一些,正是训练的最佳时间。”
这是一座四合院的杂技学校,东西两侧和北侧分别是宿舍和厨房,南侧和中间的院落,以及四合院外的草场,则是训练场所。几分钟后,几间宿舍里的灯光逐渐亮了起来,声音也逐渐嘈杂起来。伴随着嘈杂声,一些孩子陆续走出宿舍,于是杂技学校的新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整个院落开始热闹起来。早晨的训练以基本功为主,大人们因为身体已经成型,大多在院外练习自己的专项技能,比如蹬技、顶技、火流星、飞刀等,更多的孩子训练的是压腿、下腰、劈叉等基本功。而此刻,宋玉娇和丈夫缪洪虎则在一旁监督着,特别是自我控制力差的孩子们,偶尔对技术不规范的孩子伸出“援手”,此时孩子都会龇牙咧嘴。
49岁的缪洪虎和妻子宋玉娇是“杂技之家”。两人12岁开始学习杂技,结婚后依然在从事民间杂技表演,有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后,孩子们从小也迷上杂技。如今两个女儿,儿子和媳妇都是从事民间杂技表演,甚至连刚刚5岁的外孙也开始学习杂技。缪洪虎和宋玉娇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演出吃力,7年前办了这所杂技学校。
一家四口学杂技
早训三个小时,上午8时开始,在经过一个小时的早餐休息之后,上午的训练开始。
南侧的训练房内,在其他孩子结束了倒立训练之后,29岁的东东在给自己三个孩子加练倒立。身体有些发福的东东这次是带着自己三个孩子前来学习杂技的。东东自己则是第一次学习杂技,根据他身体状况,缪洪虎让他练习火流星。三个孩子中,两个女儿去年暑假就已经来学习过两个月,最小的儿子也和他一样是第一次学习杂技。
“从事这一行很累,我并不希望他们走这条路。我只是想让他们来吃吃苦,这样学习会努力,如果未来成绩好,就不要从事这一行,如果成绩不好,学习杂技则可以垫一个底。”东东之所以这么说,他有自己的打算。东东虽然只有29岁,从事演艺这一行却有19年时间了,最大的感受,就是累。
东东是颍上县人,父母原来是剧团演员,他很小就跟随父母浪迹“江湖”,10岁开始练习唢呐吹奏,为此还到河南专门学艺4年。现在东东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合伙搭了一个班子,经常接活在外面演出。但是随着竞争的激烈,东东越来越感觉到自己身上的“本领”太少,所以利用这个空闲前来学习杂技。
和东东一样,全家四口人前来学习杂技的还有范光荣夫妻以及两个孩子:9岁的范家宏和8岁的范恩慧。
今年30岁的范光荣来自河南永城,12岁开始上艺校学习杂耍,吹拉弹唱样样都会,目前和自己的妻子搭伴儿在外演出。虽然在当地农村,范光荣夫妻已经是有点小名气的演员,但他们还是不满足,不断提升自己。
缪洪虎说,在杂技学校学习的学员中,像东东和范光荣这样的家庭或者夫妻很多,他们几乎都是以此为生,很多都有很高的本领,学习杂技主要是充实自己,丰富节目内容,累是肯定的,但钱也没少挣。
一个月两门活
杂技学校学员中,更多的则是像范家宏和范恩慧这样的孩子,不过他们却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
上午训练刚刚开始,训练房内7岁的徐新新一边压腿一边抹眼泪。徐新新流泪并不是因为压腿疼痛,而是因为刚刚妈妈给老师宋玉娇打来电话说,让她再学习一个月。“说好一个月,说话不算话。”尽管在杂技学校可以认识很多新的伙伴,但她还是想早一点回家。况且对一个孩子来说,早晨4点起床,每天10个小时的刻苦训练,并不是所有孩子能够扛得住的。“几乎一般孩子都因为训练艰苦哭过鼻子。”
晚饭后,在别的孩子都出去玩耍的时候,马王乐依然在院子里加练水流星,12岁的马王乐显得比别的孩子要懂事很多。马王乐来自安徽蒙城,他已经是第二次到这来学习杂技了,过去还曾经去河南少林寺学过武术。对马王乐来说,学习杂技,也是源于父母一直在从事演艺行业。他的父亲是唢呐手,母亲则是能歌善舞,于是连续两个暑假,马王乐被送到杂技学校学习杂技。“已经学会了独轮车,水流星,草帽杂耍,翻跟头。”马王乐说,“在这里呆一个月,必须学会两门活,不然回家会挨父母骂的。”
对杂技学校来说,孩子越多,管理起来越麻烦。很多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这里,缪洪虎和宋玉娇不得不又当老师又当爹妈,吃喝拉撒睡都得管,甚至孩子们的零花钱都需要管起来。当然最重要的是安全问题,还有孩子们一个阶段下来能不能学到技能也非常重要。“来学习,家长自然有所希望。”
新闻推荐
另有3名患儿和1名老人中毒,经救治后好转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