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新闻 界首新闻 颍上新闻 临泉新闻 阜南新闻 太和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阜阳市 > 颍上新闻 > 正文

颍上变对抗自然为顺应自然,发展适应性农业,让水患变成“水利”——“老灾窝”变成“生态田”

来源:安徽日报 2015-07-19 16:44   https://www.yybnet.net/

■ 本报记者 汪永安本报通讯员 武万勇 王鹏飞

7月11日上午,记者在颍上县半岗镇采访时发现,刚经历过强降雨袭击,不少地方大面积积水尚未完全排除,但农业受水灾影响却很小。颍上县水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玉华告诉记者,由于近年来发展适应性农业,长期困扰他们的水患,变成了“水利”。

近期,颍上县境内普降大到暴雨,最大降雨量达315毫米,降雨过程时间长、雨量大、范围广、强度高,该县沿淮低洼地区出现严重内涝。半岗镇镇长吴彬告诉记者,要是在前几年,遇到这样的大雨,这里的水稻等农作物将面临绝收噩运。但是近年来,他们调整种植结构、品种,利用水资源丰富的条件大力发展莲藕、茭白、杞柳、芡实等水生作物品种,就是雨下得再大一些,影响也不大。

在半岗镇侯郢村,莲藕种植大户康立仁指着和他家的藕塘一路之隔的几片水稻田说:“那几块地水淹时间过长,今年肯定大幅减产。 ”而他种植的600亩浅水藕,长势喜人,基本不受灾害天气影响,预计亩均纯收入可达6000元左右,加上藕塘养鱼的收益,亩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是麦稻连作的5倍以上。康立仁指着手机上的一个号码告诉记者,就在几个小时前,稻田的主人打电话给他,希望能把水田流转给他的专业合作社,栽种莲藕。

颍上县地处沿淮,行蓄洪频繁、低湖洼地面积大,“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该县低湖洼地农业生产抗自然风险能力低,是名副其实的“老灾窝”。为改变这一现状,2014年初,县委、县政府发布了《关于支持沿淮及低洼地区发展适应性农业的意见》,把发展水生作物生产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县已发展莲藕、杞柳、茭白、菱角等水生作物15000亩,产品远销合肥、南京、上海等地,每亩纯收入大幅提高。

发展水生作物只是适应性农业的一部分。目前,颍上县正在发挥水资源优势,以八里河有机鱼为重点,实施水产健康养殖工程。同时利用淮河外滩牧草丰富、水质优良的条件,发展牛羊和鸡鸭鹅等绿色畜禽养殖业。如今的淮河岸边,洼地种植杞柳、深水网箱养鱼、浅水池藕连片、外滩畜禽满地。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做好“水”文章,由对抗自然转向尊重、顺应自然,使千百年来难以消除的水患,成为颍上农民发展经济得天独厚的资源。

新闻推荐

·绿色聚焦·如何发掘和提高秸秆资源产出率?

季昆森几千年来,中国农村把农作物秸秆视为宝贵资源,当作盖房原材料、饲料、燃料、肥料,做到了物尽其用。安徽省原副省长杨纪珂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谈到,他在美国留学时,美国人说中国传统农业有...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颍上变对抗自然为顺应自然,发展适应性农业,让水患变成“水利”——“老灾窝”变成“生态田”)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