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颍上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产城一体、四化同步”发展战略,以“抓改革、促发展、建秩序、惠民生”为主题,坚持稳中求进,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201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增长10%;财政收入25.07亿元,完成调整预算任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亿元,增长12.1%;固定资产投资126亿元,增长2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亿元,增长14%;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40.2亿元,增长11.8%;贷款余额94.2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00元,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8700元,增长14.7%。
非煤工业大步向前。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工业运行质量逐步提升。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增长14%;完成工业投资43亿元,增长40%。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总数达155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5家。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项、重点新产品2项,授权专利380件。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195家,投产151家,在建44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增长32%;工业增加值40亿元,增长36%;带动就业2.8万人。
现代农业提速增效。颍上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正式启动,省级红星现代农业示范区功能更加完善,八里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初具规模。 2014年实现农业总产值89亿元,增长5%。粮食总产108.8万吨,增长4.6%,再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全县肉蛋禽总产13.6万吨,增长5.5%,位居“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行列。农机装备总动力105万千瓦时,增长5%,装备结构不断优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产业化发展不断加强。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2个、省级著名商标8家,管氏面业获“全国主食加工示范企业”称号。休闲农业稳步发展。全县休闲观光农业经营单位183家,八里河渔场成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以土地流转带动规模化发展,全县流转土地85.7万亩,流转率55.3%;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78家,省级示范社5家。建设水利工程586处,解决2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第三湖泵站技改、保丰沟疏浚工程,实施五里湖综合治理。加强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1649亩,完成农村土地整治13.7万亩。
商贸旅游快速发展。全年服务业完成增加值47亿元,增长8%;限额以上商贸企业60家,实现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17.5亿元,增长22%。农贸大市场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入驻商户248家。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贸进出口企业57家,新增11家,海关A类资格企业4家,完成进出口总额1.25亿美元,增长30%。双集茶文化、焦岗湖渔家乐等7家单位被授予“全省乡村旅游100佳精品点”称号,八里河风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省级森林旅游示范区。全年共接待游客3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长8%。
城市建设提标升级。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修编,修订城市道路、绿化、水系、商业网点等各类专项规划。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4.2亿元,全面改造老城区,主干道路提标改造60万平方米;新增城市道路13.2公里、污水管网20公里、雨水管网30公里;滨河大道、城北新区“五纵六横”路网有序推进。城市管理不断加强,依法从严控违拆违,违法建设势头得到遏制;城市市容、环境卫生逐步纳入市场化运作。文明创建成效彰显,公益服务深入人心,市民素质明显提高,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
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围绕打造生态城市目标,高品位提升城市绿化水平,绿色满城,花香四季,全方位打造多彩城区。城市绿地面积810万平方米,绿地率37%,绿化覆盖率41.5%。实施城区活水工程,形成水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城市风貌。实施森林增长工程,成片造林2.3万亩,完成高速公路森林长廊绿化78公里,创建省级森林乡镇1个、森林村庄8个,被评为省级森林城市。大气污染防治“颍淮蓝天工程”顺利实施,秸秆禁烧工作成效明显,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镇村面貌日新月异。对照“六无六化三规范”标准,以“三线三边”治理为抓手,以中心集镇为突破口,广泛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累计投入1.5亿元,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建立“大招商、招大商”工作机制,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全年实现招商引资149亿元,增长60%。新引进项目12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1个。民生事业向善向好。全年累计投入15.5亿元,顺利实施33项民生工程。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新招聘、引进教师579人,城北小学、幼儿园及14所乡镇幼儿园正在加紧建设。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稳步推进,县中医院、120急救中心建设加快。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合153.5万人,参合率98.8%。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体育惠民工程,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社会保障不断完善。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新增城镇就业5660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0068人,就业技能培训4259人。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城镇职工养老、失业、生育保险提标扩面,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77万人,累计发放养老金1.35亿元。住房保障全面加强。开工建设廉租房3100套、公租房5562套,累计发放住房补贴3900户、2200万元。
社会治理全面加强。深入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领导干部主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化解信访积案245件,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隐患排查和应急体系建设,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社会治安明显改善。大力开展打黑除恶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毒品犯罪行为,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
展望2015——坚定信心奋力开创新局面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新的一年,颍上县委、县政府瞄准“全市排头兵、皖北创一流、全省争先进、同步达小康”的奋斗目标,紧紧盯住“产城一体、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务实奋进,跨越赶超,努力建设和谐美好新颍上。
突出工业主导,夯实发展支撑。坚持工业引领,不断提高载体承接能力,实现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一是加速工业结构优化调整。改进企业帮扶机制,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支持企业发展,重点支持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煤电化工、鞋业纺织服装、农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光伏板块。
二是扩容升级经济开发区。按照“深化产城融合、做强专业园区、推进转型升级”的要求,认真谋划开发区空间拓展,编制完善各项专业规划。完善基础设施,突出水环境综合治理;健全各类服务平台,打造成现代化程度更高、生态环境更美、经济实力更强的“升级版”开发区。
三是加快建设循环经济园。坚持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一年起步、三年突破、五年崛起”的目标。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新方式,推进循环经济园区道路、给排水、电力、供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主攻有效投入,增强发展动能。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优化项目推进机制,努力以有效投入增后劲、调结构、促转型。
一是强化招商引资扩投入。始终保持招商引资的强攻态势,坚持内外资并举、一二三产并进,全员招商与专业招商并重,千方百计汇聚各类资本和资源。在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和主导产业定位,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招商,积极承接就业容量大、市场前景好、节能环保的新型产业,重点引进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工业项目。把精业务、懂政策、有能力的优秀人才,充实进招商队伍,切实提升招商引资实效。
二是强化项目建设增投入。对重点项目坚持“定投资主体、定牵头领导、定完成时限、定工作职责”,按照“在手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竣工,竣工项目抓达产”的思路,深入推进项目建设提质增效,全面提升项目实际开工率、竣工率和运行绩效。
三是强化要素支撑保投入。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千方百计促发展。着力破解用地难。坚持集约节约用地,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用足用活增减挂钩、土地复垦、工矿废弃地整理和棚户区改造等政策。着力破解融资难。改革投融资体制机制,建立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和信用体系,加快中小企业担保服务中心建设,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积极扶持企业上市融资,对成功在“新三板”、“新四板”挂牌的企业给予支持。
提升品质品味,建设宜居宜业城乡。以完善功能、优化环境为重点,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秀美城镇。
一是完善设施功能,做大城市体量。围绕“补功能、提品位、优环境”,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改造老城区、提升城北新区、启动南湖新区,规划高铁新区,打造功能完备、生态宜居、秀美大气的特色之城、活力之城、魅力之城。
二是科学高效管理,规范城市秩序。加快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建立健全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城市交通等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巩固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强力推进网格化管理,争创省级卫生城市。
三是优化集镇建设,促进城乡统筹。按照“三治、三增、三提升”的要求,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逐步实现农村人口稳步有序地向中心镇集中,构筑以颍城为中心、中心集镇为依托,各乡镇错位发展、互补融合的城镇化新格局。
加强“三农”工作,推进城乡整合发展。持之以恒强农业、富农村、惠农民,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一是加快农业开发区建设。坚持以生态化的理念引领农业、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城市化的理念管理农业、以市场化的理念运作农业。坚持机制体制创新,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投入现代农业,有效破解农业经济开发区资金、技术、土地等瓶颈制约,使之在提升传统产业、挖掘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把农业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农村农民统筹发展,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是提高农业发展层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力争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加快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制度改革。
三是大力建设美好乡村。围绕打造“皖北最美乡村”的目标,突出农村道路、饮水安全、房屋建设、绿化提升、服务配套和村庄管理,加大资金整合和奖补力度,全力抓好8个美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构筑核心竞争优势,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商贸、大物流、大市场,强力促进三产繁荣。
一是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强旅游规划修编和资源整合,搭建融资平台,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围绕休闲度假游、美好乡村游、乡土文化游、康体养生游,打造皖北一流旅游目的地,积极争创国家旅游强县。
二是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引进高端城市商业综合体,推进家乐福、啤酒城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小型商业文化综合体,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促进县、乡、村三级市场繁荣。
三是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牢牢抓住国家扩大消费的政策机遇,积极培育新模式、发展新业态。加快实施养老家政、信息、旅游、住房、绿色、教育文化体育等6大领域消费工程,推动生产性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充分发挥好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
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民生优先,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一是办好民生实事,让百姓更舒心。继续实施民生工程,抓好已建民生工程管护,确保持久发挥工程效益。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卫生基础设施,提升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服务水平,;鼓励支持民营医院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就医需求;抓好重大传染疾病防控和救治,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二是完善保障体系,让百姓更安心。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财政补贴资金。加强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三是加强社会治理,让百姓更放心。坚持依法治县,创建“法治颍上”。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进一步健全依法维权和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完善“大防控”体系,有效解决源头性、根本性问题。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数据见证发展,格局展现胸怀。颍上的发展,依靠全县上下共同的努力;颍上的发展,源于八方宾客友情的支持;颍上的发展,更得益于党的政策和各级领导的关心。颍上已经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处处激荡着干事创业的热情,焕发出争先进位的蓬勃朝气。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主动引领新常态,有效化解新矛盾,颍上人民正在实干攻坚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奋力谱写经济社会发展更加自豪的崭新篇章,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李伟 文/图第九届管子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秀美滨河仁里美好乡村城北街心公园陈桥三王美好乡村
慎城镇江心洲小区宜居颍上五里湖湿地-水美树茂
新闻推荐
刘某是颍上县徐东村村民, 1994年土地第二轮调整发包时,刘某家11口人,承包土地12.357亩。 1994年至1997年,徐东村民组集体在该村民组所有的路边、沟头植树,并按各户家庭人口数将所植树苗分配给村民各户...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