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合格率很高,老百姓为什么仍然很担忧? ”“毒奶粉、地沟油等,为何大多是媒体曝光后才重视? ”……10月18日下午,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举行专题询问,17位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省人大代表就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频频发问,省食安办、省卫生厅、省农委、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药监局、省质监局、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8部门负责人到会应询。
食品检测有待加强
“今年上半年安徽省主要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7%以上,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食品抽检合格率也达到94%以上,但我们在调研中却感受到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挥之不去。请问如何解决群众食品安全感低的问题?”作为第一个提问者,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张东安一上来就抛出了很多群众心中的疑惑和不安。
对此,省食安办主任徐恒秋直言,近年来问题食品频现,从三鹿奶粉到染色馒头到地沟油,每一件都触目惊心,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大家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徐恒秋坦言,由于资金所限,目前整个食品抽检和食品风险检测覆盖面还比较小,检测频次也不够,“所以我们现有食品检测合格率能不能真正代表实际合格率,我们心中也没有数。 ”如何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徐恒秋透露,安徽省目前正着手推进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把违法企业纳入黑名单,公之于众,并加大打击和惩罚力度,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
农残超标仍较突出
“前不久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农产品的农残超标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尤其像粮食蔬菜农残问题群众更为关注,对此我们有什么具体的措施?”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刘振新提问。
省农委主任张华建分析,施药技术不到位、农药生产企业违规生产以及监管能力比较差等都可导致粮食蔬菜等农产品农残超标。张华建表示,必须从源头上治理,提高农产品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合作组织推进规模经营;要大力推广专业化防治,通过专业化工作队解决一家一户施药不到位的问题。
小作坊监管压力大
来自基层的省人大代表杨龙和对农村的食品安全忧心忡忡,如何加大对农村小商店、小市场、小作坊的监管,以及对农村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力度是他最关注的。
省工商局局长金启建回应,农村的食品安全情况,安徽总体还是较好的,但也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对此该局主要采取源头控制的办法,即抓住全省大约4500个食品的总代理商,“把源头抓好了,配送到农村的产品基本上就是合格的产品”。对于农村小作坊的监管,省质监局副局长高宗宏表示,全省有5800多家小作坊,主要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和县以及县以下,监管压力确实很大。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小作坊,采取让它办理营业执照、签订承诺书的方法纳入监管,保证基本卫生条件,不滥用添加剂。这几年,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食品专业村”,对此,主要依靠当地政府,既进行整治,又帮助当地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如颍上县的“粉丝村”,镇政府牵头成立行业协会,统一品牌、统一制定标准,进行管理,现在就发展得很好。
餐馆管理有新举措
针对周杰委员关于地沟油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提问,徐恒秋坦言,近年来在“堵”的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而在“疏”的方面做得不够。目前,合肥、芜湖已经成为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合肥项目即将投入建设。但全省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家餐厨废弃物收运企业。下一步将要求各地在市场化基础上,确定一些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置企业,让餐厨废弃物有地方可去。
“在省城的一些餐馆就餐会看到不同的卡通脸谱,有大笑、微笑、平脸三种等级,这些笑脸是按照什么标准评定的?推行的效果又如何呢?”省人大代表张莉对餐饮单位的量化分级管理十分关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刘自林介绍,食品安全的量化分级在安徽省刚刚起步,目前正在学校食堂、企事业单位食堂以及大中型餐馆、500人以上的餐饮场所和旅游景区等重点单位推行。今年年底,量化分级在全省重点单位的覆盖率将达到三成以上,2013年开始,“看笑脸选餐馆”将在全省推广。
本报记者程茂枝
新闻推荐
省环保厅“亮剑”封杀颍上县项目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