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皖西北淮河岸边的颍上县一直是个水患频频、积贫积弱的“老灾窝”,列为国家重点帮扶县。现如今的颍上已变成全国生态示范区、平原旅游县、煤电能源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劳务输出示范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政务公开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首批安徽省旅游强县、全省畜牧生产十强县、全省水产十强县等各项荣誉。颍上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呢?
结构调整助推现代农业
为彻底改变“捧着金碗要饭吃,守着淮河没水喝”,基础设施薄弱,发展方式落后,生产品种单一,农民增收乏力的状况,颍上县始终把农业作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变对抗性治水为适应性治水,变对抗性农业为适应性农业,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全县拥有省级农业示范区一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31家,农业专业合作组织235家。 2011年粮食总产达107.3万吨,全县肉蛋总产12.1万吨,水产品4.3万吨,林地面积达52万亩,活林木蓄积量163万立方米。
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牢固确立粮食生产的主导地位,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全县小麦种植面积148万亩,水稻种植面积60万亩,建设优质稻米、小麦、红芋、大豆、蔬菜(食用菌)、水产品、家畜、家禽八大优质农产品规模基地。总投资6亿元,建设红星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连片高标准治理农田3万亩,成为粮食生产主体功能示范区。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玉米产业振兴三大行动,发展了以六十铺、五十铺为中心的小麦高产攻关示范区20万亩,以江店、刘集为中心的水稻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15万亩,以六十铺、五十铺为中心的玉米振兴计划20万亩,以耿棚为中心的蚕桑基地5000亩,以三十铺、十八里铺为中心的红芋主产区瓜套棉、红芋套玉米大豆10万亩,以慎城、杨湖为中心的万亩蔬菜、300亩无籽西瓜、500亩鲜食玉米;全县已建成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6万亩。全县大宗农产品优质化率90%以上,粮食连续8年获得丰收,两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大力加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颍上坚持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破解“三农”难题,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协会牵动作用,利用养猪、养牛、养兔、养鹅等专业协会,形成了遍布全县的“猪、牛、兔、鹅、沼、粮、菜、菌”,“林草鹅渔”等循环经模式,既有效节约资源,又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倍增。六十铺经纬循环农业园形成了“粮、猪、沼、菜、菌”相辅相成、环保高效的循环经济模式,现总资产已达3500多万元,年产值1亿多元,有力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和会员户的发展,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显著的规模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约、节种和节能等农业“九节一减”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发展农田立体种植模式,实行间种套种60万亩;发展水(田)塘立体种养渔业循环经济模式,推行立体种植养殖6.6万亩;发展水稻早育稀植、节水灌溉及机插、抛秧等简化轻型栽培技术50万亩,推广小麦半精量播种技术120万亩、脱毒红芋生产技术25万亩。通过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产品安全工程建设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工业强县领跑县域经济
“十一五”以来,颍上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位一体”发展县域经济,进入发展历史上最好最快的时期。其特点:一是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25.6亿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4.4%(扣除价格增长因素),比“十五”期间快近10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8.2%,第二产业年均增长21.1%,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4.2%。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按照稳一产、强二产、活三产的思路,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5年的 30.9:36.9:32.2调整为25.6:52.8:21.6,二产呈快速发展之势,工业占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16.3个百分点,达47.7%,成为支撑全县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三是社会财富大幅增长。 2010年实现财政收入18.45亿元,较2005年增长3.4倍,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4.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08元,年均增长16.3%;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25.6亿元,是2006年的2倍,年均增长19.3%,其中居民储蓄存款92.8亿元,年均增长16%。四是发展后劲明显增强。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7.2亿元,比2005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30.3%,比“十五”平均增速加快5.5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89亿元,总投资量是 “十五”的2.1倍;累计实施“5511”计划项目790个,完成投资168.4亿元。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1年以来全县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54亿元,同比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将调整为24.7:54.3:21.0;财政收入25.4亿元,增长37.1%;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增长30%。。
循环经济园区——煤电化产业的坚强支撑。颍上全力支持煤炭工业发展,随着谢桥煤矿技改完成、刘庄煤矿建成投产,全县煤炭产量由2005年的556万吨提高到2011年的1800万吨。着手建设循环经济园区,目前已完成总规、详规、环评、水保等前期工作,着手实施征地、拆迁及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综合利用率高、增值空间大、发展前景好的煤电、煤化工产业,努力打造煤电、煤化工产业的载体和平台。目前,2 x 13.5万千瓦矸石电厂、2 x 60万千瓦刘庄坑口电厂、鑫泰化工硝酸及硝酸盐项目等一批煤电、煤化工项目正待核准建设,为煤电化产业提供坚强支撑。
颍上工业园区——非煤工业的战略高地。颍上始终坚持依靠煤,但不依赖煤,而是发展煤、延伸煤,大力建设颍上工业园区,使之成为发展非煤工业的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的基地。颍上工业园区“十一五’\’期间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投资6.5亿元,加快道路、码头、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到2011年底,园区规划面积达25平方公里,13平方公里实现“六通一平”,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入园企业由2家增加到117家,完成产值16.5亿元、税收1.2亿元。奥德矿山机械、汇阳食品、祥云木业、英特罗斯服饰等一批重大项目已正式投产。莎沃斯服饰、桑尼休闲旅游制品等一批综合实力强、规模效益大的项日正在建设。计划总投资50亿元的燕龙基光伏玻璃正在紧张建设。
平原旅游唱响生态文明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水患与贫困束缚着颍上的发展。穷则思变,颍上人民认真分析原因,寻求规律,顺应自然,趋利避害,大力实施平原绿化,发展生态农业,改造自然环境,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旅游的成功之路。小张庄成为享誉世界的生态环保“全球500佳”,八里河和迪沟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业成为广大农民群众从贫穷走向富裕的桥梁,2011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15.2%,成为首批“安徽旅游强县”,正在成为皖北大地上迅速崛起的旅游胜地、休闲天堂。
生态湿地游。颍上县把发展旅游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小张庄从兴修水利,改善环境,保护生态入手,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赢得联合环境规划署授予的生态环境保护“全球500佳”的盛誉。八里河人民以改天换地的气概,掘地成湖,积土为山,在低湖洼地上建起了八里河风景区,成为皖北地区首屈一指的 “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和“中华环保青少年教育基地”,被批准为生态自然保护区。迪沟镇是典型的采煤塌陷区,迪沟人民化害为利,因地制宜,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矿山塌陷型湿地公园。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发挥了旅游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优势,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管子文化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颍上县是春秋大政治家管仲、秦少年上卿甘罗的故乡,流传着管鲍之交、挚交千古的动人故事,也是全国“双百”英模人物王克勤、少林寺方文释永信的家乡,人文历史积淀丰厚。颍上县把发展旅游与观光文化传承相结合,加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管鲍祠的修缮和保护,建设了管仲广场、管仲公园,在八里河规划占地500亩、投资1.5亿元的“中国管园”;吸引外部资金,推进尤家花园升级改造,使“将军府邸、百年名园”重焕光彩;高规格举办每年一届的管子文化旅游节,召开安徽省管子研讨会,继承和弘扬管子文化,使管仲文化成为颍上旅游的文化品牌;在南照设立戴厚英纪念馆,丰富颍上旅游的文化内涵;以八里河农民徐义胜等民工为原型、以颍上为主要外景地拍摄的电影《农民工》获得第一届农民电影“金麦穗”奖;与少林寺开展文化交流,以少林颍龙武校、止戈武校为基地,弘扬少林武术文化。
淮河风情游。整合淮河沿岸风光,恢复淮上古镇杨湖 “杨柳依依、湖光粼粼”的自然风貌。成立花鼓灯剧团,投资建设了花鼓灯演艺中心,推广颍上花鼓灯、推剧、杂技、曲艺等民俗文化,开展集观光、休闲、体验活动等多功能的淮河风情游。
得益于水的滋润,1859平方公里的颍上,处处是沃野平畴、稻菽万顷、鱼欢鸟鸣、桃红柳绿。八里河畔,晚风徽韵、梦里水乡,让人留恋往返;天鹅湖畔、竹音寺里,竹刹霜钟、鱼鸟应答,让人物我两忘,身心俱静;尤氏庄园,曲水流觞、临花照水,尽得江南园林之妙;双集茶肆,茶香酒冽,醉倒竹林七贤。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新闻推荐
伴随十八大圆满成功之喜庆,颍上县谢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立即拉开了“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之大幕。日前,他们及时召开了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动员会。会议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卜涛主持,镇党委...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