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伴着王宝强的口水歌《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众多打工族回到家乡过了一个团圆年。然而,记者采访中发现,仍有不少打拼者选择了独自在外,不肯回家。
游子不归母泪垂
13年来,对于颍上县的赵兰荣来说,春节的每个夜晚都是一种煎熬,思念胀痛了她每一个细胞。
也许读者还记得,2007年本报曾报道:在天津打工的颍上小伙陈现友义捐骨髓,挽救了苏州大学一名身患白血病的大学生。陈的家人看到报道后,致电本报说他18岁外出打工便与家人失去联系。当年4月,本报专门派出记者陪同陈的家人赶往天津,遗憾的是,陈现友获悉后便有意躲避,寻亲之行最终无功而返。转眼三年过去了,时值春节,记者再次联系了陈母赵兰荣。
赵兰荣告诉记者,陈现友至今未曾回家,也从未与家人联络过。他们老两口不断托人打听,还是没有一丁点消息。赵兰荣说,陈现友走了13年,今年已经31岁了。平常日子还好些,一到逢年过节她便忍不住天天朝门口看着,心里念着盼着儿子会突然走进门来。每天晚上她都会梦见儿子高兴地喊“俺妈,我回来了”,醒后方知梦一场,枕头湿了一大片。 13年了!陈现友有没有成家?他在外面干什么?赵兰荣心里有太多的牵挂。她说,就算儿子在外混得不好不肯回家,也该打个电话回家,或是让她见上一面才能心安。
采访中,不少读者反映,他们身边也有类似陈现友的打工者,多年不归,杳无音信,给亲人带来巨大的痛苦。记者身边的朋友也大都听到过像赵兰荣一样的故事。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同事,他们常聚在一起,谈及家乡有打工者多年不回家,觉得这已成为 “社会之痛”,给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带来危害,这一社会现象亟待引起重视。
不回家的七个理由
对于亿万打工族来说,无论身处何方,家,始终是内心深处一份沉甸甸的牵挂。记者归纳起来,他们不回家过年大致有以下七点理由:
一是过年是一道关口,钱包吃紧。这是一条最重要的理由。据调查,接近50%的打工者认为节后回来日子会十分紧巴。况且钱包事小,面子事大,攀比之风在农村地区蔓延,也给他们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压力;二是车票太难买,旅途太累;三是觉得不必赶春节这个高峰。有着这类想法的多为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他们认为平时回家孝敬父母是一样的;四是年轻夫妻每年都为回谁家吵架,这类难题多发生在独生子女身上;五是工作离不开,忙赚加班费;六是想体验一下城市的年味儿;七是要不到工钱。他们不是不肯回家,而是回不了家。
专家呼吁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1999年的央视春晚上,一曲《常回家看看》将这种伦理亲情唱到了人们的心坎里。
的确,春节回家的日子,就是共享亲情的节日,让社会角色归零,将情感交流作为主要任务。也许,有种种原因,让你对回家宁愿选择逃避,独自面对孤独。这样的行为从短期看,也许会减轻压力,但是长久来看会倍增孤独与失败感。反之,春节回家还是一种“疗伤”。即便你只是一名普通的操作工、建筑工,但在家,你是年迈父母的依靠,是瘦弱妻子眼中的脊梁,是年幼孩子心中的大山!
专家呼吁,对于打工族自身来说,应保持一颗平常心,把回家定位为休闲、放松的好时机。从整个社会来说,应建立关爱外出务工人员的长效机制,让他们平等、尊严地活着,为他们铺平回家的路。 本报记者张玉芳
新闻推荐
土肥部门架金桥 配方肥料进万家文胜肥业公司大力推进配方肥进村到田
文胜肥业公司大力推进配方肥进村到田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