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金铭 通讯员 史浩然 说起太和县大新镇辛庄村大张自然村的薄荷种植大户,大家都会想到周坤,他创办的明明生态家庭农场,专门种植薄荷。记者在大张自然村采访时看到,周坤流转的600多亩土地上种满了薄荷,等到7月份就能收获了。 改行种薄荷
8年前,做药品销售生意的周坤不曾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薄荷种植大户。当时,太和县药品销售市场十分红火,周坤的药品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几年下来挣了不少钱。但是,三四年前药品销售生意开始下滑,市场上大户吃小户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样的形势让周坤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他决定,趁着自己还没亏损太多,赶紧转行做其他生意。
2015年,周坤多方考察发现,薄荷种植市场前景好。当时,大新镇附近并没有专门种植薄荷的基地。于是,他尝试种植薄荷。投资近300多万元,建厂房、购买烘干设备,并从村里流转近200亩土地,组建了明明生态家庭农场。第一批种植的200亩薄荷收成不错,烘干后,成色好的薄荷叶能卖到25.6元/公斤,第一年就赚了200多万元。
“薄荷种植方法相对简单,把薄荷芽种到地里,以后每年都不需要再种植了,就像种韭菜一样。”周坤介绍说,薄荷一年能收5茬,除了薄荷叶可以烘干销售外,薄荷根还能打成捆卖给药厂,每吨能卖2600元,而薄荷叶则主要销往福建、广州、亳州等地。
带动群众增收
简单的种植技巧,加上第一年收入可观,慢慢地,周边不少村民也跟着周坤一起种植薄荷。目前,大新镇薄荷种植面积已发展到4000多亩地。普通农户没有销路,周坤就主动收购他们的薄荷,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
到了薄荷采摘期,农场用工需求旺盛。“最忙的时候,一天能用七八十名工人。”周坤告诉记者,目前,他的薄荷种植基地带动了20多个贫困户家庭成员就业,每个人一天工资50元,一个月下来,在此干活的村民能收入1500元。
“除销售薄荷叶外,对薄荷叶进行深加工、做成薄荷茶是目前公司的主要业务。”周坤介绍说,把薄荷叶直接卖给厂家,他们再做成薄荷茶,中间的利润非常高,与其这样,不如自己加工,做成薄荷茶,赚取更多的利润。目前,薄荷茶主要销往亳州等地市场。
下一步,周坤打算把厂房面积扩大到2000多平方米,除建一座冷库外,还要拿到相关生产认证,注册薄荷茶品牌商标,在阿里巴巴和京东网购平台上销售薄荷茶,实现从种植到生产到销售一条龙,把薄荷生意做得更大,带动当地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凯培通讯员方克奎连日来,太和县清浅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内,广西南宁兆民置业有限公司太和县分公司20多个大棚的彩椒...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