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风光 通讯员 王博 近日,2018年11月份“阜阳好人”揭晓,自幼苦练雕刻技术,潜心研究中国历代石刻线画艺术,取得成绩的同时不忘传承,免费开班传授雕刻技术,多次走进中小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的颍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清松入选其中。
1972年出生的王清松,自幼喜欢书法和雕刻艺术。在他的少年时代,很多村民家盖房子,剩余的砖块较多,王清松就尝试着用砖雕刻,并一度痴迷。随着技艺水平的提升,王清松刻制作品的载体也在不断拓展,创作的作品也从最初的实用砖雕转向精美艺术品。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具有危机意识的民间艺人纷纷推陈出新,制作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创意工艺品,王清松也不例外。他广泛使用玉石、珍珠、紫砂陶器等创作载体,结合当前旅游市场,还在珍珠项链上雕刻出细微的赠言、生肖等,深受人们喜爱。
“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描述视觉是微刻的特点。在紫砂器具上刻画,能把中国传统笔墨的韵味表现出来,能体现创作者的人文情怀和艺术水准。”王清松说,每当完成一件雕刻作品,他都很有成就感,倾注半生心力去做一件事,很值得。
为了发扬微刻工艺,2010年,王清松成立了青松刻艺工作室,三年后又成立松云斋文化礼品工作室,专业从事微刻技艺与创新。2015年,王清松花一周时间刻制的《紫砂鱼尾对瓶》,参加了北京(国际)工艺美术博览会,一举斩获铜奖,这更加坚定了王清松的雕刻艺术之路。
小有成就后,王清松积极投身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踊跃参加地方组织的非遗技艺展示,他还利用太和县、颍泉区等地的非遗保护中心,不定期开办微刻技艺传承班,同时走进中小学,协助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截至目前,王清松已走进十多所学校,数千名学生受益。
“微雕作品艺术价值高,但需要耐心和恒心,看上去简单的两个字,做起来却很难,因此,很多学习微雕的人都无法坚持。”王清松表示,自己几十年的从艺经历,练就了如此绝技,为了让这门手艺传下去,他才东奔西走,为培养更多的爱好者和潜在传承人而努力。“兴趣要从小培养,希望这些小学员能了解这项技艺,爱上这门手艺,我也会努力传授,因为他们中可能就有微雕的传承人。”
与此同时,王清松还积极做好当地微雕雕刻技艺的档案记录与历史资料保护工作,对当地雕刻技艺进行普查,并用音频文字的形式进行归档记录。
“能把自己的所学所感传播出去,让更多人领会雕刻的神奇魅力,是我的夙愿。”王清松说,今后他在潜心钻研的同时,会力所能及地在更广范围传播这些技艺,为非遗传承作出贡献。
新闻推荐
本报讯1月2日,记者从省扫黑办获悉,安徽省多起涉黑恶案件日前宣判,其中包括中央政法委挂牌督办的阜阳太和县邢丙军等52人黑社...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