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方克奎本报记者 安耀武
每天下午5点左右,在太和县赵集乡常保华家庭农场大鲵养殖基地里,农场负责人常天果准时给大鲵幼苗喂食。
大鲵是我国特有濒危珍稀两栖动物,俗称“娃娃鱼”,素有动物演变“活化石”之称。2014年,常天果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养殖大鲵的成功经验,返乡建立大鲵养殖场试养大鲵,并取得成功,成为皖北平原地区首家养殖大鲵的家庭农场。预计今年农场可销售大鲵4000尾,纯利润60万元。
2012年,常天果到四川省广汉市打工,出于对大鲵的好奇,他经常到大鲵养殖场观摩学习。 2014年11月,常天果以一尾600元的价格,买了100尾大鲵幼苗,并将自己的平房改建成6个大鲵养鱼池。一开始,由于对大鲵的生活习性了解不深,养殖效果不佳。为此,常天果先后到四川汉中、山西江中等大型大鲵养殖企业学习,对大鲵的饮食、生活环境以及习性进行全面了解。经过3年时间的不断摸索和总结,如今,他已经系统掌握了大鲵养殖技术。
“‘娃娃鱼\’本来都是搁山洞里养的,现在咱们也仿建了山洞,营造和山洞一样的生长环境。水温保持在15度左右,高了、低了都不适合它的生长,包括对水的流动性、清洁度要求也比较高,不能有污染,吃的东西也都是活的。 ”常天果告诉记者。
养殖取得成功后,常天果去年又投资40万元,建起了50个大鲵养殖池,并从陕西汉中购进了13000多尾大鲵幼苗,开始规模化养殖大鲵。如今,常天果的大鲵养殖场总共养殖19000多尾大鲵。
太和县水产局局长梁贺告诉记者:“常天果比较钻研养殖大鲵的技术,从小苗养到成鱼,他从水质调控、饲料选配,包括水质调解、鱼的病害防治等方面掌握了一定的经验。他的技术可以在皖北平原地区进行推广。 ”
新闻推荐
稿件来源:特约记者闫健民本报讯(特约记者闫健民)太和县坟台镇在脱贫攻坚中,抓住重点,补齐短板,突破弱项,注重实效,在挂图作战、挂...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