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泉
在当代中青年书家群体中,王金泉书风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他以帖学笔法融合民间书法造型,肆而不野,夭矫不群,趣味盎然。前些年,王金泉的书法以风格追寻为主旨,强调朴茂之姿与新理异态,创作主要受民间书风的影响,笔法较为弱化。近些年,他在风格与笔法之间做了较大的调整,在注重风格营构的同时,强化了笔法,开始汲取文人书法的审美风范。通过对黄宾虹的取法,强化了笔墨的丰富变化与金石气的厚实感,并在风格取法上汰野去俗,提升了书法的文化品位。而同时对何绍基的取法,则更对他在笔法与风格上的双向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王金泉
又名胡杰、胡平畴,斋号枕溪山房。1962年元月生于安徽太和,师从郭连波先生。现为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工作室导师,安徽省诗词学会会长,安徽省书协行书委员会主任,阜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曾二十余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大展,并十余次获奖。另入选首届“三名"工程书法展。
自2005年至今,书坛诸展事多未参与,闭门息影,以图自新。盖自1991年初入“国展”,年年皆有所获,凡十五载矣。其间,因闻展而兴奋不已,因备展而竭尽心血,因入展而心花怒放,因获奖而性颠情狂。每有奖入囊,得意之色溢于言表,若庖丁之解牛,“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唯叹凡事难于“保鲜”,久则惫矣。时有所思,一管笔跟风使换,半盏墨朝碑暮帖;为达展厅效果,未敢越雷池一步,每欲彰显性情,恐难登大雅之堂;终年习书,为“展”劳心,为“奖”苦志,而静心穷究书理有几日哉!此念日累,终将展事搁置,悉心补己之短。重究古法,揣先人之思路,探经典之历程。穷其神变,测其幽微。拜高贤以求教化,涉诸体择而求精。岁月匆匆,所书与往自有异差。壬辰四月,时维初夏。晨起以观窗外,烟光漫浮,日影微透,疏枝密叶,隐含清气,胸中勃勃遂有书意。然展纸将书,复有怯态,盖字多而纸阔,非一人能为,辄呼三五书友,磨墨牵纸,排列阵势,场景别开生面。于激情饱满时,濡毫挥之。书约近百字,初时感觉良好,后因纸张过大,不易施展,而蘸墨提笔,漏滴纸面,狼藉片片,遂情感波动,纵强加镇静,难安心绪,不能掌控如始,气滞而韵乏,墨促而神伤,乃摔笔罢书。友请茗稍休,闭目养神,许久不语。午后小憩即起,虽知稿期日近,决意临阵换将,改篆而易行,弃原纸以八尺屏为选,算计约七屏即可成作,乃磨刀霍霍,重整旗鼓也。
予于行书用功尤深,每有大展,亦多行书示人。所习者以王右军、颜鲁公、苏东坡为最。尝与友云,书作当丰富而嬗变,尽善则尽美,若取右军之清雅,鲁公之苍茫,东坡之厚重,何患不佳也?故以此为准,深究细磨,终有小悟。此番书写或胜大篆一筹,故静气凝神,蓄势待发。所书果为畅顺,若清风入怀,信步悠然,循序渐进,点画应手得心。书至后篇,笔歌墨舞,酣畅淋漓,心无旁骛,神态尽释,悠悠乎如坠雾里,醺醺然魂魄欲飞,实不知意在笔先抑或笔后也。而款落印就,竟长舒胸气,有块垒尽消之意,此半生未有之心境也。
凡事既为之则当有获。如《师说》,少时虽背诵如流,仅意存模糊,今书之则知传道授业解惑乃师之本;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乃师之品;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乃师之德也。同理,书作若既能深入专精,复至广涉博取,既存品位,又达高度,所谓技进乎道,则顺理成章。(摘录)
■■■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韩涛)5月16日至17日,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阮永兴率督查组到太和县、颍泉区部分乡镇,督查扶贫领域...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