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5岁的董彝是市畜牧兽医局的退休干部。2014年,他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汇编成书,涉及临床诊断猪病、鸭鹅病、牛病的三本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目前,董彝已出版九本书,内容都是他五六十年来从事兽医工作的经验总结。他的书通俗易懂,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每种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即使文化水平不高的养殖户都能看懂。那么,董彝是如何走上兽医道路的,又是如何积累起丰富实践经验的呢?近日,就此采访了董彝。
打下坚实学业功底
在与记者交流的三个小时里,董彝给记者留下的印象是思维敏捷,语言清晰。“部队里不要学费,还提供食宿。”说起从事兽医的往事,董彝回忆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全家从江苏溧阳逃难到湖南长沙,正值陆军兽医学校招考兽医。董彝通过考试,成为兽医学校的一名学生,重新拾起课本,从此打下了坚实的兽医学业功底。
解放前,董彝从事过兽医、文职等工作。解放后,一次机缘巧合,他又获得了去华东农林干部训练班学习的机会。“这次学习,不仅提高了我的政治觉悟,还掌握了不少牛、猪疫病防治知识。”
当时,毕业生分配工作的原则是从哪来回哪去。组织上考虑到皖北地区缺乏畜牧兽医人才,便把董彝分配到皖北行署农林处家畜防疫队;后来,又把他调到阜阳地区,组建家畜防疫站。刚到阜阳,适逢太和县发生了牛病,董彝被安排去调查疫情。
有效应对病牛疫情
“当时,病牛体温达到41度,腿部多处肿胀,按压时有捻头发的那种声音,发病24小时内死亡。”根据这些症状,董彝初步诊断为牛气肿疽。以前,董彝只是在书中看到过牛气肿疽这种病,但在国内上还没有碰到这样的病例,更没有具体的治疗办法。
当时,不少人对董彝的诊断结论不以为然。董彝一边向皖北行署农林处和华东区农林部畜产处发电报请教,一边组织治疗抢救。
“治疗牛气肿疽,当时要从苏联进口抗气肿疽血清。”董彝回忆说,时间紧迫,一头牛差不多是畜主的半个家产,必须尽快找到有效治疗办法。“最后,我只能拿当时唯一的青霉素治疗。”董彝发现,12小时内,每6小时肌内注射40万国际单位,最多三天即可痊愈。当时,20万单位的青霉素要2.4元。“那时候,青霉素是很难买到的;幸亏,畜牧站有国家专门调拨的青霉素,使很多病牛得到了救治。”
一个多月后,华东区专家来到阜阳,经检验确诊,确认是牛气肿疽。这位专家对阜阳有这样一位高水平的兽医感到惊讶,当即就建议董彝写一篇关于治疗牛气肿疽的论文。
为什么会发生牛气肿疽呢?董彝对此作了研究。“1952年洪水泛滥,沉在地下的气肿疽梭菌被带到地表,导致疫情发生。”他还在地图上标出发生疫情的区域;得出的结论是:疫情是沿着河流从上游带到下游的。
这次疫情让养殖户遭受了重大损失,董彝深感兽医责任重大。不管天气如何,无论白天黑夜,董彝都会尽力帮助每一个上门求助的畜主。“每一个病例,都是让我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学习锻炼机会。”
敬业爱岗好口碑
1959年,董彝被调到阜阳地区种畜场。在饲养马的过程中,董彝根据马体温高、不拉屎的症状,判断是马的肠子打结了;由于没有手术设备,马死后,董彝申请解剖,以判断是不是患了肠结病。
“当时,种畜场20多人围着手术台,我有点紧张。”虽然最后发现是肠结,但董彝却没有半点的高兴,因为“如果当时条件成熟,一个小小的手术,马儿就不会死。”
此后二十多年,董彝根据640多头牛的瘤胃蠕动,探索出如何区分前胃迟缓的轻重;给牛猪做过破腹产、幼驹先天性髌骨变位手术等。
1995年,董彝退休。他不仅帮助很多畜主解决了难题,而且赢得了良好口碑。和董彝同事近20年的彭绍军介绍一件小事。一天,他和董老师约好去给一个畜主家的牛看病。“去找董老师时,适逢董老师给一只小狗看病;我问他什么时候得空,他立即对小狗的主人说,‘我家的牛病了,现在没空给你家小狗看病了\’。”彭绍军认为,董老师当时说的那句“我家”,就能看出他的人品。
新闻推荐
4月8日上午,为期三天的2015第十一届中国华药会暨第三届安徽华源医药药品采购促销节在太和县华源医药物流园开幕。 ...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