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史力
粮食总产达3279.6万吨,实现“十连丰”
——保供稳价促发展获有力支撑
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粮食收成一向备受关注。
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安徽省粮食总产达3279.6万吨。“秋粮遭遇干旱有一定程度减产,但此前夏粮增产,因此全年粮食依然‘十连丰\’。 ”省农委负责人表示。
粮食丰收了,不但农民得以增收,而且对保障市场供应,稳定物价总体水平意义重大。
安徽省是劳动力转移大省,加之种粮比较效益较低,如何保护好农民生产积极性?安徽省的成功经验是政府统筹组织、政策推动和加大投入。
去年,国家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春耕生产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又连续第4年发出《致全省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把惠农政策梳理集中发布,成为农民搞好农业生产的“定心丸”。
夏粮生产中,省财政支持33个小麦主产县实施追施拔节肥补贴;建设2000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切实加大实用技术推广。秋粮生产遭遇干旱和高温考验,但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抗旱保苗、防御高温热害,利用中央财政安排的4800万元补助资金,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有效降低了灾害影响。
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延续到去年的秋种中:主产区31个县招标采购小麦良种6.36亿斤;省财政安排2亿元,对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良种良法示范农户进行补助;安排5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小麦高产攻关活动。
农民的热情再一次被激发。 “去年秋种播种面积5323万亩,比上年增加22.8万亩。 ”省农委种植业局局长牛运生介绍,其中小麦3685万亩,比上年增加35.7万亩。
如今,皖北大地上绿油油的冬小麦已进入越冬期。 “35个县(市、区)苗情监测显示,当前苗情总体较好,一、二类苗比例大于上年及常年同期。 ”牛运生说。
针对当前存在的群体偏大、旺苗比例偏高问题,各地正抓紧采取措施控旺,加强田间管理。
人们期待又一个丰收季节的到来。
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7.2%,启动小水利改造工程
——强化政策支持提升农业效益
1月7日,省气象台对去年气候进行了回顾。资料显示,去年安徽省不但遭遇多年不遇的炎夏,而且降雨量偏少近2成,属较差气候年景。
坏年景里的好收成,足以表明农业抗灾减灾能力的提高。专家指出,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必须加强设施建设,改善装备条件,才能避免“打摆子”。
机械化是抗灾主要手段。以小麦抢收为例,去年多场降雨导致抢收须在6天时间里完成,这在过去手工劳动时期是不可能的。
“现在,安徽省可以在高峰期日投入大型收割机11.1万台,日夜不停抢收。 ”省农机局负责人自豪地说,机收率稳定在96%以上,进度甚至比麦收期天气晴好的2012年提前2天。
尤为令人欣喜的是,以往的薄弱环节也在加强。
去年全省水稻机插秧达883.5万亩,机插率26%,同比提高5.9%;机收玉米935万亩,机收水平达56.5%,同比提高11%。预计全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2%,同比提高2.6%。
不久前,今年首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9亿元下达。 “重点用于深松机、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等关键却薄弱的环节。 ”省农机局负责人强调。
按最新“路线图”,到2017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7000万千瓦,小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并形成高产稳产机械化生产模式。水稻和玉米机械化水平达80%以上。
留意夏粮生产的人会发现,受秋种墒情不足影响,去年小麦亩穗数并不及前一年,但穗粒数和千粒重都比往年好,因此整体增产。“这表明后期科学田管措施发挥作用,夏粮生产已走上了依靠科技持续增产之路。 ”省农委负责人说。
今后,安徽省将继续实施小麦高产攻关等粮食增产三大行动。到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有望达到58%,处于中部省份前列。
水利是农业命脉。去年,省政府启动“5588”行动计划,将安排160.5亿元,用5年时间实施小水库、小泵站、小水闸等小水利工程改造,力求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80%以上。
告别“靠天吃饭”,走向装备农业,就能既高产又稳产。
种麦大户种植面积584万亩,比上年增加158万亩;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489万亩,增加155万亩
——新型经营主体扛起现代农业大旗
界首是粮食主产县,今年小麦播种面积50多万亩。“其中合作社、大户、家庭农场成为新的‘庄稼把式\’,他们中经营百亩以上的多达700家。 ”县农委负责人介绍。
现代农业需要规模经营,回答谁种地“天问”,需要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目前,全省农民合作社已超过41000家,各类专业大户超过15000户,家庭农场近4万家,成为科学种田的引导者和主力军。
数据显示,今年全省种麦大户种植面积584万亩,比上年增加158万亩;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489万亩,增加155万亩;家庭农场种植面积182万亩。顺应这种形势,去年秋种期间,农业部门组织干部和专家,赴31个主产县和50个种麦大户开展对口联系服务。
新型经营主体不但经营规模大,而且装备条件好,科技应用能力强,种植效益高。在宿州市付湖村小麦高产示范片,种植大户李勇告诉记者,采用良种配良法,去年他的2000亩小麦亩产超过650公斤,比普通农户要高出200公斤。
据安徽调查总队调查,2012年粮食生产大县太和县大户种植小麦平均每亩生产投入463元、纯收益613元,比普通农户分别多出43元和113元。在遇到旱灾以及突发病虫害时,种粮大户种粮收益明显高于普通农户,一般要高出三成以上。
为此,去年底安徽省出台政策,启动家庭农场直管直贷试点,探索金融支持家庭农场的模式,目前已筛选近400家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纳入试点范围。
培育更多更强的新型经营主体,现代农业之路必然越走越宽。
新闻推荐
太和县素质教育生动实践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