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记者来到全国种粮大户徐淙祥位于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的百亩高产玉米地,只见这里的玉米还没有收割,结实饱满的玉米棒子撑破了枯黄的包衣,露出了金灿灿的玉米粒,煞是喜人。“这跟9月29日测产那天相比,又长大了不少,每亩至少还要增收25公斤呢。”徐淙祥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9月29日,省农委专家组对徐淙祥这片玉米示范田进行了实测,通过丈量面积、现场掰棒脱粒称重、除湿,面积1.6亩的玉米地总产达1466.624公斤,平均亩产916.64公斤。这不仅刷新了安徽省玉米单产纪录,也使得这块示范田成为全省首个玉米单产突破900公斤的田块。
穿过狭长的田间通道,记者随同徐淙祥来到一块玉米地前。徐淙祥伸手掰开一个玉米棒子,只见玉米粒长得饱满喜人。“要想高产,首先要选好种。我种的是‘隆平206’,一亩地播种6500株,比正常种植密度提高了50%以上。这个品种结籽粒较多,而且棒子大小一致,长势均匀。你看,连棒子最上边都长满了玉米粒,害虫吃都下不去嘴。”徐淙祥说。
玉米高产的取得,还得益于科学播种技术的应用。“改革种植方式是高产的重要保证。”徐淙祥告诉记者,种植玉米的田地首先要整理好,做到精耕细作,先施肥料,再进行深松、深旋、镇压、播种。此外,还要善于利用天气,趁墒播种。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徐淙祥说,多年来,他一直把施有机肥作为提高粮食产量的基础。“通过测土配方,按目标产量施肥,并及时补充玉米生长各阶段所需要的养分,使玉米长势匀而壮,籽粒饱满,不倒伏。”
在徐淙祥的地头,一个被铁栏围成的四方形小房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远程、自动、多功能作物苗情监测系统,有了它就可以时时监测玉米的苗情、墒情、病虫情,记录光照、湿度、风力等。”徐淙祥解释说,系统每10分钟采一次样,然后可以把有关数据直接传给农业部门专家。根据专家反馈的情况,他可以及时采取相关措施,确保作物更好地生长。
“还有一个关键,就是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走规模化、精细化、科技化之路,这样粮食才能夺高产。”徐淙祥说,下一步,他将在推广玉米种植技术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玉米单产,“我有信心,玉米单产可以突破1000公斤!”
新闻推荐
本报讯 (通讯员 薛建邦)近日,笔者在太和县郭庙乡立新新村看到,位于新村西北角,一座占地300平方米的垃圾中转站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工人们正忙着粉刷墙体、整修站前水泥路面。“这个垃圾中转站总投资26万...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