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见到王艳秋时,只见她身穿长袖睡衣,脚上拖着双灰不溜秋的平底鞋,蹲在位于太和县赵庙镇范庄村的一间蚕室里,专心拨弄着地上的蚕宝宝。听到市农技推广中心蚕桑科科长孟庆杰在背后说话,王艳秋也顾不上抬头,只是焦急地喊了一声:“孟科长,快来看看蚕怎么伤了一片?”
在孟庆杰的帮助下,王艳秋仔细地把死伤蚕拣出来,又掀开地上的薄膜找原因……忙活了好一阵子,她才站起来,捋了一下头发笑着说:“现在天天在蚕室里打转,忙得也顾不上形象了。”
就在今年春节前,王艳秋还是位穿着时髦、妆容精致的摩登女郎。她曾是位英姿飒爽的女军人,后来创业开服装店,经过十余年打拼,她的服装店成为太和县生意最好的服装店之一。因为进货,王艳秋每年都要到广州、武汉等城市参加服装订货会。在近几年的订货会上,王艳秋发现,凡是与蚕丝沾边的服装价格都很高,便产生了养蚕缫丝的念头。
说干就干,王艳秋先回老家承包了近40亩桑园,辗转找到孟庆杰并在他的指导下建蚕室,到京九丝绸公司拿了10张蚕种……很快,王艳秋就从时髦靓丽的服装店女老板,变成一位不施粉黛的朴素蚕农。
万事开头难,养蚕的艰辛超出了王艳秋的预想。“我怕虫子,第一次端蠕动的蚕蚁,手抖得厉害,简直想直接扔掉。”王艳秋说,后来她亲眼看着蚕宝宝变化、长大,对它们的害怕也变成了喜爱,“现在一天到晚心里想的都是它们。”
除了喂蚕,王艳秋还要到桑园里采桑叶、管理桑园。“我之前从未干过农活,第一次去砍桑枝,镰刀都不知道怎么拿。”而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她现在采桑叶、剪桑枝比村里的老农还有效率。“从蚕室到桑园,所有的工序我都要亲自干一遍、做熟练。”蚕养到四龄后,每天需要的桑叶量很大,王艳秋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大。“长到快40岁,还是第一次吃这么大的苦。”最难熬的时候王艳秋对自己说:“把这一季蚕坚持下来就是胜利!”
艰难地摸索了一个春天,今年6月,王艳秋饲养的第一批春蚕结出洁白的蚕茧,十张蚕结茧近800斤,卖了2万元。“双手变粗糙了,小腿因为长期蹲站导致严重静脉曲张,小腿表皮结了一大片红痂,但这些伤累与初次成功后的欣慰相比,也变得微不足道了。”王艳秋说,种桑养蚕虽然辛苦,但自己一点也不后悔,反而很有信心。一立秋,她又拿了26张蚕种,并请来村里的留守妇女、老人帮忙,带动周边的农户栽桑养蚕,扩大规模。
眼下,王艳秋的26张秋蚕看着要结茧,她对养蚕的各环节技术也非常熟悉了。“我仍经常与孟庆杰等专家交流,了解桑蚕里还有什么可做的项目。”王艳秋说,她了解到,桑园里可以养鸡,养桑枝木耳,发展立体农业;可以种果桑,卖桑果;桑芽营养价值很高,可以采摘后当作菜品出售……
“我的计划是一步步来,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就引进一些机械设备,建厂、做蚕丝产品。”王艳秋说,自然希望通过努力,把蚕桑事业做大做强。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冯启俊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