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阳(1497-1580)字仁甫,号中溪,别号逸民,明代大理府太和县人,白族。明嘉靖壬午年(1522年),取云贵乡试第二名;嘉靖丙戌年(1526年),中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由于参加议论为嘉靖皇帝生父封号的所谓“大礼议”而被贬江西分宜县。后改授江苏江阴知县。任职期间,兴利除害,体恤民苦,并以廉洁著称,当地百姓曾为之立碑建祠,载其种种善举。晋京任户部主事后不久,改任监察御史,负责弹劾官吏、整肃政纪。他刚正不阿,被同僚称为“真御史”。正是这种直言不讳使他在官场上屡屡碰壁,被贬往荆州任知府。
在荆州府任上,荆襄百里之间没有水井,他带头捐俸打了几十眼井,限期各县修复河堤池塘,使沿江州县不受水灾,当地人民遂以“李公井”、“李公堤”命名,以兹纪念。李元阳清正耿直,对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的现实极为不满,又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嘉靖辛丑年(1541年),借奔父丧,弃官回乡,从此隐居大理40年未再出仕。
李元阳对山水情有独钟,诗文作品很大一部分是反映他与文人墨客同游山水,借山水以抒发心曲的文字。1538年,李元阳偕友登临皖山(天柱山)即写下了大量的访名胜、记行踪的诗文。其中散文有《游皖山记》,诗歌有《皖山寺即事》、《宿三祖寺文浍僧院》、《望皖山》等。其《望皖山》简洁别致地描摹了天柱山云海变幻、一柱擎天、峰碧霞红的瑰丽景色,诗云:“岫为萦云碎,峦还抱雾空。遥天一柱碧,挂壁片霞红。”《饮天香台》则仔细记叙了诗人山中夜饮、夜游的情形,诗曰:“凉色浮阶暝,余阳覆酒青。岩掀沾席雨,节近渡河星。露坐屡扪烛,秋檐欲扑萤。还持白羽扇,夜上翠书亭。”前四句描摹了夜饮的清逸,而“露坐屡扪烛,秋檐欲扑萤”两句细腻生动,充满童趣。“还持白羽扇,夜上翠书亭”的结句对仗工整,色泽明丽,这种充满童心、逸趣作品,充分表现了李元阳诗歌求真向善的艺术精神;《天柱十景》歌则用五古的形式、细腻生动的笔法、畅达通俗如民歌的语言,明快活泼地描摹了诗人留连天柱胜景的情形,歌曰:“步上天柱峰,幽寻太子阁。玉镜池水清,瀑布泉声落。芙蓉庵接溪,皖伯尖连壑。回龙桥畔听,讲经石上约。钵盂山打拱,白云岩歇脚。”,著名的“潜阳十景”即由此扩展演化而来。
李元阳还在《名山记》还记载了皖山的来历:“周大夫皖伯封国,亦以此山名。”
李元阳工于书,书法温润拙朴,蔚为大家。云南大理、昆明、安宁、腾冲的庙宇碑文撰书多出其手,皖山上也有其书法碑刻流传于今。
皖山白云崖(又名虎头崖)位于国家级重点自然风景保护区天柱山东南侧,下有白云庵,旁有白云洞,白云洞前有一浑圆巨石,巨石中开凿一个2米见方的石龛。远望似屋,近观为龛,乃国内罕见的人工石雕房,堪称天下石雕一绝。室内净空约4平方米,室顶高约2米呈拱形。相传古时有人常坐龛中吹弄铁笛,百里皆闻,故名铁笛龛。现门楣、路槛、槛臼仍在,两侧有工艺石凳、地面刻有中国象棋盘,两侧满壁明代石刻。正堂后壁“铁笛龛”三个楷书大字即为李元阳所书,题款为“中溪李元阳”。并作五古一首刻于龛内:“兹龛何代凿,灵壑含幽光,讵意空岩里,仙人有盖藏。得泉偏近釜,不栋总成堂。仰窍通空磴,升厅坐石床。鸟来窥药臼,萝密失丹房。扪摸路时断,溟雨乍凉。岩存冲举迹,穴闭信心香。眼界都无染,吾将礼法王。”这首诗细致描写了他与诸人登白云崖时所见到的石奇、景幽、水潺之景致,且景不虚设,在写景中摇荡胸襟,写出眼界无染的禅境。这则题刻现仍清晰可辨,其款识为“嘉靖李元阳书”。石牛古洞处也留有“大理李元阳东莞王玉汝嘉靖戊戌七月同游”题刻。
李元阳为皖山题留的这些诗文碑刻圆润流畅,文采蜚然,用一种优美清丽的语言展示出天柱山奇秀、适意、空灵的独特之美,这位“行住不妨定,名山总是家”的白族学者的皖山行迹也为这座安徽名山增添了更多的人文底蕴。
黛云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合肥9月5日电(记者
徐海涛)安徽阜阳市人大原副主任、太和县原县委书记刘家坤涉嫌利用职务之便受贿2929.7万元,9月5日被宿州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nbs...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