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阜阳 今日界首 今日颍上 今日临泉 今日阜南 今日太和
地方网 > 安徽 > 阜阳市 > 今日阜阳 > 正文

小学课本上这些图是临泉夫妇画的 两人自学成才,画了一辈子连环画如今最担心连环画后继无人

来源:新安晚报 2019-09-12 10:25   https://www.yybnet.net/

今秋开学,小学生们拿到了崭新的部编本语文教材,而课本中引人入胜的插图,有不少出自阜阳临泉一对“连环画夫妻”之手。“为了下一代,不要稿费我们都愿意画。”何保全和于泉滢夫妻俩画了一辈子的连环画,两人都是自学成才,也“因画结缘”,成了生活上的伴侣和创作上的伙伴,一路走到今天。

机缘为语文课本画了多幅插图

阜阳临泉“连环画夫妻”何保全和于泉滢的多幅插图作品,今年登上了新版部编本中小学语文课本。三年级课文《花钟》、五年级课文《金色的鱼钩》以及六年级课文《桥》和《丁香结》的插图,都是出自何保全夫妇之手。

夫妻俩说,这件事有些机缘巧合。2016年人教社的一位主编给我们打电话,说看到我们的作品想让我们为课本画插图。”何保全说,当时在开交流会,没听清楚,准备婉拒对方,幸亏被妻子拦了下来。“我当时在他身边坐着,隐约听到对方说了‘小学课本’这几个字,就赶快把手机拿过来”,于泉滢说,详细了解情况后,他们立马就应了下来,“我说您不用多说了,我们接下来。为了下一代,不要稿费我们都愿意画。”于泉滢感慨地说,能为教育事业做一点贡献,这是他们的荣幸。

夫妻俩虽已为出版社供图多年,但课本插画对他们来说有着更特别的意义,也倾注了更多的心血。

“绘制5年级课文《金色的鱼钩》插图时,为了表现红军过草地时的神态,从构思到下笔就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第一稿上的小红军战士面部偏丰满,上色后显得有些红润。后来结合时代背景,重新推翻,将小红军修改成面黄肌瘦的形象。”何保全说,创作中首先要掌握历史实际,熟悉课文内容,对表达的思想有深刻理解。6年级语文课文《桥》的课本插图,要突出危急关头共产党员的精神,第一稿感觉形象不够丰满,又重新设计人物形象。”于泉滢说,两人一边画课本插图,一边画红色经典,前前后后用了近一年的时间。

“3年级语文课本里的《花钟》,出现了像万寿菊、月光花等没见过的花,我们就广泛搜集资料,把每个时间段的花的样态搞清楚。”何保全说,人教社编辑看到第一幅插图后很满意,请两人多画了几幅,包括《桥》《丁香结》等近10幅插图。今年7月,两人为语文教辅指定读本《小英雄雨来》绘制的20多幅插图,和《小瓦匠》《和红军伯伯在一起》等读本文章插图已经交稿,也将陆续与孩子们见面。

成长自学绘画苦练多年终成才

何保全出生于1944年,从上世纪50年代起,他便对小人书爱不释手。爷爷对他很是疼爱,给他的零花钱,都被他拿去买连环画看了。“画连环画完全是出于兴趣,也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学习,每天一遍遍地临摹。”何保全说,从十一二岁开始,他便学着创作连环画,给剧团画布景。“当时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发现我画得好,13岁时就把我录用到文化馆工作,专心创作。”

“画连环画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一个优秀的连环画家,可能要经历三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的坚持、历练。”何保全说,当年自己没少吃苦,“十七八岁时,大夏天在办公室里画连环画,一画就是一天,屁股都坐得溃烂了,但也乐在其中。”他说,这些年来已经习惯了笔不离手。“每次出门身上都带着纸和笔,即使在没有纸的情况下,也拿笔在手指头上画。”何保全说,每个走过的地方,他都要用笔画下来。于泉滢回忆说,当年在合肥集体创作连环画时,大家开玩笑给何保全起了个外号,叫“安徽美术界的活字典”,“什么不会画,就问何保全。”

“十二三岁第一次自编自画了一套连环画,寄给出版社被拒了。”何保全说,那时他就越发刻苦,边在文化馆画宣传画,边创作连环画。积淀近十年后,何保全在1968年与人共同创作了第一部连环画作品《柳西战歌》,引起了轰动,随后便一发不可收,创作了《三河大捷》《红楼梦》《水浒传》等连环画作品。“当时画《三河大捷》,由于对战马接触不多,就到三河马场体验生活,待了3个月。”何保全说。

如今,何保全已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协会员、省连环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与妻子于泉滢为多家出版社创作出上百部连环画作品和插图作品,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多次获省和全国美展奖。

姻缘画画是这对夫妻的“红娘”

1983年,于泉滢正在上高三,因为喜爱画画参加了县文化馆的绘画班,就在那时,她和在文化馆工作的何保全认识了。“文化馆让学生们准备一幅作品,他来点评。他对作品十分严苛,很多有多年绘画功底的学生作品都让他不太满意,当时我的作品《柳下跖怒斥孔丘》让他眼前一亮。”于泉滢说,那时起,两人开始交流绘画,渐渐地走到了一起。

于泉滢说,相识的第二年,两人喜结连理,成为生活的伴侣和创作的伙伴。“他一般‘挑大梁’,负责草图、构图、造型、铅笔稿、草稿,我主要负责毛笔稿。”于泉滢说,两人创作各取所长,越来越默契,“比如他有一幅草稿,画面一角圈了一个小圈,我看到就知道这里要加一棵树。”

对于夫妻俩来说,默契只是创作好作品的一个原因,克服重重困难才是关键。“2000年到2005年,创作高峰期,一年六七本连环画。”何保全说,两人经常埋头创作到深夜两三点,坐在那画五六个小时都不说一句话。

“每接到一本连环画,要先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时代、背景一点点吃透,不然不能动笔。”于泉滢说,他们曾被《连环画报》邀请绘制《人世间最寂寞的妻子》配图,两人为此两次到鲁迅的故乡绍兴搜集素材。当时看到了朱安的画像,两人还比赛谁能画出更好的速写像。可到了真正创作的时候,两人却难以下笔,因为一直画不出满意的效果,于泉滢甚至难受地流泪。直到过了一个多星期,仔细品味朱安的人物内心后,他们才画出了心中的朱安形象。

心愿挥毫到白头,最担心传承

“我们画了一辈子的连环画,有黄金期也有停滞期,但是我们一直没停下手中的笔。”何保全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连环画的黄金期。到了80年代中期,连环画开始不景气,80年代末更是陷入低谷,几乎没有出版社出版,而两人坚持潜心练习。

“1998年左右,连环画开始有些起色,有出版社请我们画《红楼梦》,随后画了《聊斋》《西游记》《水浒传》等作品。”何保全说,2002年左右,《连环画报》《读者》杂志编辑看到他们的作品后,便联系约稿,他们成了签约画家。

由于常年绘画,两人的“职业病”严重,颈椎腰椎都有损伤,但即使躺在病床上,何保全也没有放下画笔。“别人问我们,到了这个年龄为什么还坚持画连环画,不好好地享受生活?”于泉滢说,她也曾想过这个问题,“这么多年对连环画的情结还是放不下。连环画跟着我们俩一生,我们一生为它而活,要画到画不动的时候再停笔。”

比起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两人更担忧连环画后继无人的问题。“连环画在绘画的历史长河里占有重要位置,但是现状不容乐观。创作过程艰难,稿费不高,年轻人仅凭画连环画很难维持生活。”何保全说,连环画家要抛开浮躁、甘于清贫、耐住寂寞。于泉滢说,他们希望尽最大的努力,多画一些优秀作品,为连环画复兴做些贡献,把连环画传承下去。今后可能通过公众号等方式,发布一些连环画创作过程、方法,让爱好者学习借鉴。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甘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教师节最好的礼物是什么 ■ 陈婉婉

每逢教师节,一些老师和家长就会面临难题:身为家长,我要不要给老师送礼、送什么合适;身为老师,我该怎样拒绝家长的“重礼”才合...

阜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小学课本上这些图是临泉夫妇画的 两人自学成才,画了一辈子连环画如今最担心连环画后继无人)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