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盐城,有一对离休老教师,将数十年积蓄的100万元,以夫妻的名义设立助学基金,用于资助盐城师范学院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丈夫包斌,1926年11月出生,原盐城商校(现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教务科长;妻子陆一军,1931年6月出生,原盐城纺织厂职工子弟学校教师。包斌、陆一军夫妇捐资助学的义举迅速传遍校园内外,众多师生、校友感慨万分。2019年3月,包斌、陆一军入选“中国好人榜”。
2018年5月30日下午,一对满头银发的耄耋老人满面笑容,从盐城师范学院院长方忠手里接过了100万元助学基金的捐赠证明,现场响起了持久而热烈的掌声。
这是“包斌、陆一军夫妇助学基金”捐赠仪式上的一幕。
“感谢母校帮我们了却了一桩心愿,能够帮助家庭贫困的孩子,让他们安心读书,我们感到很幸福。”包斌、陆一军会心地说。
1925年11月,包斌出生在江苏宿迁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爱读书,幼时在村里的私塾读书,并力所能及地帮家里干一些农活。在战争年代,读书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1944年,听朋友说,安徽阜阳有一个管吃饭的流亡学校,于是和同学一起来到阜阳求学。
后来,由于战事的原因,他辗转到徐州中学读书,每天的伙食就是两大碗面糊糊。1946年秋天,包斌考上了吃饭不要钱的江苏学院数理系,由于课程较深,学习用功时,就会头疼。第一年,他的成绩单上有些主要科目挂了科。大二时,他不得不转到课程相对不难的经济系。
同样,在陆一军的印象里,战争年代,根本就吃不饱饭。
饥饿和贫困是那个时代最深的记忆。
离休后,包斌夫妻俩在徐州新沂安度晚年。少时读书的贫穷,近20年的从教经历,让包斌萌生了想法:尽己所能,资助贫穷学生。
上世纪90年代初,包斌响应盐城市团委号召,为“希望工程”募捐,他捐助了盐城响水、滨海两名学生。
但凡听到有家庭困难的孩子上不起学,包斌夫妻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有时是三五千,有时是一两万。有次,他听说有个卖油条人家的孩子上大专交不起学费,就给他们送去了1万元钱。家里的钟点工家庭经济困难,他们就不停地给她涨工资,还资助了她的一对儿女读完了大学。
除了助学,凡是看到有困难的人,夫妻俩都愿意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包斌特地坐火车来到学校,捐了2000元,还交纳了2000元特殊党费。2016年,当他听说盐城阜宁遭遇特大龙卷风时,主动交纳了1300元特殊党费。
离休后,老两口过着简朴的生活,省吃俭用,才有了100万元的积蓄。
根据两位老人家的意愿,他们将每年捐助20名贫困生,每年资助每人5000元,直至毕业。“我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那个年代重男轻女,女孩子在家里不被重视,很少有受教育的机会。听说我们学校女生多,受资助的大部分都是女生,我更加地开心。”陆一军说,“感谢学校帮我们完成了多年来的一个心愿。”
新闻推荐
长三角铁路五一小长假运输方案出台 计划增开107.5对旅客列车助力假期出游
星报讯记者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日前,长三角铁路五一小长假运输方案出台,预计发送旅客1460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