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新闻 界首新闻 颍上新闻 临泉新闻 阜南新闻 太和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阜阳市 > 阜阳新闻 > 正文

孝老敬老,成为家风 百善孝为先,他们做出了榜样

来源:颍州晚报 2018-10-18 10:36   https://www.yybnet.net/

核心提示

今天是重阳节,也是我国法定的老年节。昨天,记者走访了几位老人,其中有喜欢舞文弄墨的八旬老人,有子女抢着照顾的老奶奶,更有和女儿相伴生活的人瑞。通过与寿星们近距离接触,感受孝老敬老的家风和他们的幸福生活。

晚辈们都很孝顺

走访的第一站,记者来到了位于颍泉区中市街道办惠泉社区的宋学礼家。20年前从工作岗位退下后,宋学礼喜欢上了拉二胡和板胡,给爱唱戏的老伴当伴奏。

宋老最离不开的,是陪伴他一辈子的笔墨纸砚。老人的书房里,摆满了他珍藏的“宝贝”:宣纸、狼毫、镇纸、砚台。铺开宣纸,手持毛笔,凝神静气,宋老大笔一挥,写出一个气势恢宏的“寿”字。

如今,宋老有好几个头衔: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省高级书画师、阜阳市书协艺术顾问等。这些对宋老来说,“都是身外浮云”。他说,书法就是个爱好,身体好、心态好比啥都好。

之所以能有个快乐的晚年,宋老说,除了有老伴的照顾,还要感谢几个孩子。宋老有个习惯,从不去街头的理发店理发。临近退休时,因为谢顶,理发师傅怎么剃也不能让宋老满意。一气之下,宋老让老伴当起自己的“专职理发师”。

给宋老理了20年发,老伴眼睛越来越花,看东西变得困难,小女儿宋雪华接过这差事。

宋老的四个孩子都特别孝顺,孙子辈们也听话。每到周末时,大家都会过来,一起吃吃饭、聊聊天。

“只有家和,才能万事兴。”这句话被宋老全家当成家训。

崇尚孝道,以德治家

第二站,记者来到了惠泉社区的李保环家。说起李保环老人,周围群众没有不羡慕的。这位87岁的老太太,共养育11个子女,6男5女,个个孝顺。俗话说,多子多福,这句话在老太太家挺适用。记者敲开老人家门时,屋里挤满了人,都是李保环的子女孙子重孙们,有的在陪老人聊天,有的在厨房里忙,有的在收拾家务,还有几个小朋友正趴在桌子上写作业。

“这一单元12户人家,俺们一家就占了8户。”大女儿秦秀荣告诉记者,这片小区是拆迁还原房,当时考虑到照顾老人的需要,兄弟姐妹几个决定尽量住在一起。说是每月一家轮流照顾,其实也就是上下楼的事儿。

作为老共产党员,李保环在家非常注重表率作用。在她的影响下,尊老爱幼在家族中蔚然成风,从2010年起,李保环的家庭连续获省、市、区、办事处的“低碳家庭示范户”、“五好文明家庭”等称号。2014年,李保环还获评社区第一届“美德婆婆”。

生活中,李保环是个热心肠。小区内花坛长出杂草,她会拔掉;邻里有了纠纷,她会去调解;社区开展活动,她积极参加。前几年,已80多岁的李保环还加入社区组织的“门前三包监督员”队伍,为社区的商铺环境整治发挥余热。

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一直秉承着“正直做人,清白做事。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家训。在他们的家风中,更是把“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崇尚孝道,以德治家”作为开端,并明确“知廉耻,明礼义”。

正因为有良好的家训家风,才有这样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儿女抢着照顾

采访的第三站,记者来到文峰街道办冠军巷。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放在孙秀英身上,再合适不过。年近九旬的孙秀英,前几天刚被小儿媳从老人的二儿子家“抢”到家中。

因照顾老人孝顺周到,二儿媳杨士云去年被评为“社区好媳妇”。杨士云说,婆婆共有7个子女,对老人一个赛一个孝顺。谁家做了好吃的,再忙都得给老人送过去;家住外地的子女,回阜阳第一件事就是看望老人。

孙秀英老人精神矍铄,讲话清晰。前几年,孙秀英可不是这个样子。

几年前,孙秀英身体不好,做了几次手术,躺在床上不能动弹。那段时间,杨士云照顾得多一些,

给老人擦身、喂饭、梳头、剪指甲,从没厌烦过。因为照顾得好,老人的身体恢复得很快。

在子女们看来,老人辛辛苦苦照料孩子们长大成人。如今老了,就该大家好好照顾她,让她吃好喝好,快快乐乐地过个晚年。

子女孝顺,给老人添了一丝甜蜜的“烦恼”:下个月该去谁家住好?

这个问题也让子女们头痛,大家为了照顾老人经常沟通,甚至“吵得”不可开交。

“要不是小弟家趁俺不注意接俺妈,下个月还得在俺家住哩!”杨士云说。

母亲在,很幸福

这次采访的最后一位对象,是家住中市街道办新建社区的老人秦萍,这是一位已101岁高龄的老寿星。

老人的女儿奚淑华把记者迎进了家。里屋内,老人正睡得香。“临近百岁后,她的身体状况远不如以前了。”奚淑华说,不过老人能吃能睡,精神劲儿一直不错。

秦萍来自福州,与来自上海的奚龙生成婚,并在阜阳安了家。

“那时阜阳正轰轰烈烈大建设,俺爸那时是技术工人、厂里的主力军。”奚淑华说,父母一生抚养7个子女,有的在外地,留在阜阳的也有。1996年父亲去世后,自己就和母亲住在一起。

奚淑华说,母亲年轻时聪明能干,在当时的供电局当过营业员,会一手好算盘。“小时候家里穷,母亲照顾全家吃了很多苦。她到发电厂去拾煤渣,一天下来,好的时候也能卖上几块钱。”一个深秋,母女俩捡煤渣回来,遇到一个卖烤红芋的,看她眼馋,母亲狠狠心,花了7分钱买了个烤红芋给她吃,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小时候吃过的东西,数那次烤红芋最好吃。”奚淑华说。

十多年前,老人身体还好,奚淑华常陪老人去散步、逛街。老人渐渐地走不动了,她买了轮椅推着母亲走,基本上每星期都要围着城区转一圈。

现在,年过百岁的秦萍已没了行走能力。奚淑华的儿子出国定居,自己没了牵挂,主要时间都放在母亲身上。

在奚淑华看来,母亲在,日子平淡但幸福。

颍州晚报记者 任刚 通讯员 陈相明/文 记者 王彪/摄

新闻推荐

芦桥沟生态湿地公园完工 可以去云端漫步,也可以荻荡听风

颍州晚报讯(记者储继明文/摄)记者从颍州区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获悉,芦桥沟生态湿地公园已于近期完工,即将竣工验收。现在,市民...

阜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孝老敬老,成为家风 百善孝为先,他们做出了榜样)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