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真子 一个月要打上百分钟的电话,既有工作沟通的需要,也有联系家人、朋友的需要。一分钟的通话,可以说很多内容,可以说清楚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可以互相寒暄,甚至也可沉默不语。因为手机的普及,电信运营公司不断推出各种优惠套餐,人们不必太在乎要花费多少,随便接打电话,想说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已不是过去那个惜字如金的电报时代。
电报,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阜阳人来说,已经是一个遥远的概念了。但对于更年长的人而言,电报曾是最快捷的通信手段。但它价格昂贵,字字要钱,普通人家也只有在特别需要的时候才舍得偶尔用一次。
在阜阳,电报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末。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清政府架设安庆到亳州的电报线路,经正阳关、阜阳,设颍州报房。两年后,清宣统元年(1909年),颍州府电报局成立,局址在岳阳楼大菜馆对面西药店里(今光华街邮政大楼附近),架设有阜阳——亳州、阜阳——正阳的有线电报线路,使用莫尔斯发报机工作。民国20年(1931年),阜阳又开通无线电报业务。
据资料记载,1985年以前,阜阳的电报交换量,1950年为4.1万份,1960年为68.79万份。多年来交换量的平均数字是:进口电报占总交换量的9.6%,转口电报占总交换量的78%,出口电报占总交换量的12.4%。以后数年间,阜阳电报业务逐年增长,1979年电报业务发报17.62万份,1993年发报达32.82万份。
坐落于人民路上的邮电大楼,始建于1958年11月,见证了电报事业发展的辉煌时代。那时,这里是市民唯一可以办理电报业务的地方,每年春节前是发电报人数最多的时间段,邮电局发电报的窗口前几乎每天都排满了人。电报,是按字收费的,所以,发电报的窗口上贴着提醒市民节约用字的提示。那时候,不少市民不清楚发电报用字的规范,不仅增加了自己的开支,浪费了不少电报稿纸,甚至还闹出不少笑话。为解决这个矛盾,当年邮政局特意在服务大厅安排了两位代写电报的老先生,老先生起草一封电报仅收取1毛钱润笔费,解决了不少人的燃眉之急。
“我们一家人过去是做生意的,上世纪80年代,生意越做越大,经常往外地去跑,最远的能跑到四川那边。因为出门往往要带大量现金,家里人不放心,写信的话太慢,只有发电报给家里报平安,家里有什么事,也会发电报给我。”今年73岁的市民吴世平回忆说,因为发电报价格贵,所以如果没有要紧事,就只发一两个字。
当年有句顺口溜:电报电报,不是哭就是笑。所以,电报意味着事情紧急重要,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会用电报联系。由于这个原因,人们一般都怕接到电报。邮递员的一句喊声“某某,你的电报……”绝不是简单的收电报而已,往往意味着非悲即喜,喜的是信息可能是亲人结婚生孩子的喜事,悲的是信息可能是亲人去世或病危的噩耗。当时,对于急着赶回家的人来说,凭着一封电报,往往可以优先买到返乡的车票,可见电报非同一般书信。
一封小小的电报,曾经记载着许多家庭的悲欢离合。然而,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电报也没能摆脱衰退的命运,渐渐成为一个时代远去的记忆了。1994年,阜阳电报业务进入传真技术时代,电报业务量逐年下降。1997年至1998年,阜阳电报业务分别为7.07万份和2.29万份,其业务逐步被数据业务代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任秉文)6月13日,市委常委、副市长王玉峰到颍州区、城南新区、市开发区等地,现场调度2018年第三次土委会拟出让地...
阜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