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雪洁 通讯员 武永生实地走访扶真贫
“你们家这个情况属于新增户,户口人数发生变化,需要及时跟村里报备登记,等待批复。孩子的教育是大事,不能耽误,咱们政府现在正在实施的‘助学圆梦\’学前教育资助可以帮忙。”日前,记者来到颍东区袁寨镇西康村贫困户杨国林家中,因为家中突发的事故,他的帮扶人武传志正在为他想办法,尤其是孙子的教育要得到保证。
听武传志熟练地讲述帮扶政策,及时找寻解决办法,仿佛是一位专职扶贫干部,但事实上,他只是袁寨中心学校的一名有扶贫任务的历史老师,在西康村帮扶杨国林等5户贫困户,经常性的走访让他了解到老杨家的情况。
“老杨是去年新增的贫困户,主要是因病致贫,他家儿子前段时间离婚后,把三岁半的孙子送到老两口这里,孩子的教育成了老两口发愁的原因。”武传志告诉记者,他每个月都会走访两到三次,这次看到孩子在老杨家住着,户口和学前教育问题都需要得到解决。
说起如何帮扶,武传志颇有心得,尤其是在向杨国林讲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时,还充分介绍了教育扶贫政策的具体情况,让杨国林切实了解这一政策,从而让政策得到落实,让孩子有学可上。
“你把要准备的材料准备好,我回去看看哪所幼儿园合适,咱们一步一步走程序,保证让孩子在适龄阶段上学。”武传志离开时告诉杨国林,政策是好的,帮扶人和贫困户要一起学习贯彻落实,才能让政策发挥最大效用。 扶贫培训抓落实
武传志的脚步没有停留,顶着大太阳又来到下一户贫困户家中家访,了解贫困户最新近况。
“我们是经过培训的。”记者问起扶贫工作的专业性时,武传志告诉记者,他以前对扶贫工作的了解不多,在分配到帮扶任务时,也是一脸茫然,但学校很快组织了教育扶贫工作培训会,在会上,他了解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帮扶举措。
“贫困原因有很多种,因病、因学、无劳动能力等,每种原因的背后都有相关的帮扶政策可以支撑,主要还是要帮助他们建立脱贫自信,在帮扶政策的支持下,自立自强,最终实现脱贫。”武传志拿着手中记满知识点的笔记本向记者介绍,这些都是他在培训会上学到的扶贫工作知识。
在袁寨中心学校,像武传志这样的帮扶教师有221名,他们在接到扶贫任务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参加学校组织的全校帮扶教师扶贫工作培训会,在会上学习当前的扶贫政策。
“教师的天职是教育教学,对扶贫工作不懂是正常的,所以需要培训,增强扶贫工作能力。”袁寨中心学校校长赵宗辉告诉记者,为高质量完成扶贫工作,今年4月以来,全校已经组织开展了两场培训会,针对扶贫工作进行详细介绍学习,让教师吃透各类帮扶政策方案。
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扶贫工作是件大事,是一项政治任务,教师必须认真履职,真抓实干,确保脱贫攻坚落到实处,但同时教育教学也是常抓不懈的工作,更是本职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或马虎。
“对于我们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我们应该向课堂40或45分钟要效益,把精力用在课内,精心上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切实提高我们的教学成绩。”赵宗辉表示,培训会就强调,教师要平衡好教育教学和脱贫攻坚两者的关系,学会在工作中“弹钢琴”,发挥统筹协调职能,做到教学业务,脱贫攻坚两不误、两促进。一方面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教育扶贫的艰巨任务,另一方面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新闻推荐
——写在阜阳广播电视报社(城市周报)25周年报庆城市周报记者方彬何昭宇李昭翰/文、摄25年,这在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