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阜阳市作家麦子先生跟团赴美旅游。从3月29日自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飞纽约开始,至4月10日抵夏威夷结束,历时两周,行程两万多公里。二十年前,麦子先生曾因公赴美学习考察。此次再次前往美国,所见所闻让他感触良多。文中对美国之行的记叙,对我们了解美国的社会和文化也有一定的帮助。本报今予刊载。
麦子
3月29日14点(美国当地时间,以下同),我们乘坐的上海东航国际航班波音777—300ER,平安抵达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
因时差因素,尽管很疲劳,只睡了一会儿,至30日凌晨3时即醒来,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再也无法入睡。早晨6时,起床洗漱,西式早餐之后,即乘奔驰旅游大巴车,自新泽西州住地出发,开始了本次旅行的第一站——纽约。
纽约,位于美国纽约州东南部大西洋沿岸,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及第一大港口。纽约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2017年,纽约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07亿美元,直接影响着全球的金融、媒体、政治、娱乐以及时尚界。
到了纽约,按照行程安排,我们团一行30人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联合国总部大厦、自由女神像、华尔街这些举世闻名的景点匆匆走上一圈,咔嚓咔嚓拍些照片,再到唐人街的中餐馆吃一顿似是而非的中国饭,算是完成了纽约的参观游览。可大家似乎感到不过瘾,“这就是我们心中‘高大尚\’的纽约?这有什么好看的?”行至霓虹环绕、流光溢彩的时代广场,坐在中间的观景台阶上,一位年逾70岁的女同胞发话了:“这就是时代广场?这么小!”“这些霓虹灯什么的还不如我们国内好看呢!”“我们跑几万公里,到这儿不光是看看人吧?”听到这话,所有的人都笑了。
纽约的市政建设和二十年前比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就连当年作为地标的世贸大厦,也被炸毁了。与我们的北京、上海、广州比起来确实有些寒碜。二十年前,曼哈顿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让我目瞪口呆,纽约超市的丰富商品让我眼花缭乱,想和同事逛逛第5大道上的名品店,没敢进去,觉得自己太寒酸……这些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沧海桑田,说明我们祖国发展之快、变化之大。
如果说纽约还有什么在中国不常见的东西,那只能是来自世界各地肤色、发式迥异的人们共同构建起的多元文化。
翻阅资料得知,纽约市850万人口里白人只占不足一半,有将近四成是外国出生的移民。但他们就是美国人,或者说就是纽约人。他们带着各自文化和习俗,来到这个拥有“大熔炉”标签的城市,划地而居,形成了“唐人街”、“韩国城”、“小印度”、“小加勒比”这样特色鲜明的城中城。因此有人说,纽约更像一盘“凉拌色拉”,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杂居一起,和平共处。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众多国家的特色美食,欣赏到不同民族的服饰,在沿街的小店里能够见到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儿。
正如外国人到北京最爱逛的胡同一样,纽约这些杂乱的少数族裔街区里,有这个城市最让人心动的众生相。她向世人展示的不是司空见惯的都市繁华,而是人在这个世界上从样貌到习俗千姿百态的存在,以及与这些千姿百态的人比邻而居、相互依存的多元之美、包容之美。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王海生提起士玉,圈内人并不陌生,跟他接触过的人常常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个子不高、瘦小精干,心地善良、直爽、健谈,喜交良师...
阜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