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布衣
河南坠子诞生于清朝中期河南开封东小乔庄,是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传统曲艺形式,约有一百多年历史,遍及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演唱者一人,也有两人对唱,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初期大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员演唱长篇,现代题材曲目都是短篇。2006年,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娟从艺三十多年,却从来没离开过河南坠子领域,并形成了自己的表演艺术特色。但她初学的时候,却光知唱,唱的哪门哪派都不知道。直到经过省里汇演和到郑州学习,她才再次认识了坠子。经过各代河南坠子艺人的努力及演化,形成了各自的演唱风格,特别是到了民国期间,先后形成了以乔清秀为首的乔派北路坠子、以刘宗琴为代表的中路坠子、以赵铮为代表的中路改革派坠子、以吕明琴为代表的东路坠子、以徐玉兰为代表的西路坠子,且各具特色。乔派的特色以巧为主,赵派讲细腻,刘派稳重沉着,吕派讲干脆朗利、脆唱,徐派讲吃字闪板与众不同,刚中带柔柔中带刚。李娟唱的是东路坠子,她同时也借鉴了各派的唱腔,尤其是文坠子和武坠子的结合,加入戏曲元素,使其表演灵活多样、雅俗共赏。
李娟十分崇拜河南坠子大师赵铮,把她当成自己的偶像。赵铮出身于书香门第,河南省立开封艺术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文革后,她办起了曲艺班,曾获曲艺界最高奖项——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娟参加了赵铮的坠子培训班学习,得以吸取赵派艺术精华,使其表演艺术兼具了吕派和赵派的双重特色。这样,在李娟的艺术表演中,便表现出既有文坠子文雅的一面,又有武坠子泼辣威猛、音高急骤的一面。
不过,李娟的表演一直保持着朴素的乡土风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诸如她表演的曲目《杨家将》《大红袍》《包公案》《古城会》《韩湘子拜寿》《偷石榴》,特别是她近年来表演的曲目《孙叔敖请客》《十大赖》《人民记者高思杰》《最美教师任影》等,更见这些显著特色。
李娟一直在努力传承与发展着河南坠子这门独特艺术。目前,以她为代表的临泉坠子,已被临泉县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门艺术领域里,李娟始终不停地探索着,决心不负各级领导的重托及百姓的喜爱,将其发扬光大,进而实现自己“说书唱戏劝人”的艺术人生目标。
新闻推荐
颍州晚报讯(记者余英国卢启建文/摄)党的97岁生日到来之际,6月29日,阜阳日报社驻临泉县吕寨镇杨庄村扶贫工作队联合村党总支,看...
临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临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