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玉洁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海洋中的灯塔。在电子化阅读盛行的今天,还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拿起一本书细细品味?还有多少人把收藏纸质书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在临泉县,痴迷藏书、读书的王法思老人,四十年间藏书达到4万余册。他一生寻书、藏书、读书、写书,无关利益,只为爱好。出身中医世家深受恩师影响
王法思家的书房不少于三个。走进一间书房,就像走进了一个小型图书馆,偌大的书架里,语言类、数学类、历史类、宗教类等书籍分门别类地整齐摆放。阳光透过窗户洒向屋内,照在书桌上,洒下一片光明,就如同书籍给王法思带来的光彩。
1944年,王法思出生在临泉县一个中医世家。“我爱上读书,首先是受父亲的影响。”王法思的父亲是中医,文化程度虽不高,但很爱读书。解放后,国家提倡农村文化建设,免费向农村发书。由于村里的人大多不识字,所以书都被送到了王法思家。就这样,王法思的童年几乎是与书相伴。从小跟着父亲识字读书,也让他比其他孩子多了几分对书的感情。
聪颖的王法思于1963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在学校,王法思认识了对他影响至深的一个人——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王法思的记忆里,老师华罗庚是一个特别认真的人。当时的物质条件不是太好,华罗庚就把想到的问题随手记在烟盒或者纸条上,回到家后,秘书将这些烟盒、纸条都整理出来记到本子上。长年累月下来,这样的本子已不知道具体数量了。
“华罗庚老师家里有很多书,我第一次去他家的时候就被震撼到了,感觉他读的书真多,就连卫生间里都放着书。”在华罗庚、范文澜等人的影响下,王法思逐渐养成了读书、寻书、藏书的习惯。抓住机会购书买书不吝钱财1969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将13所农林地矿油水电等工科院校迁出北京,迁至河北、陕西等地,史称“京校外迁”。当时,王法思还在北京参加教材编写工作。由于“京校外迁”,很多被迁高校将图书馆里的书批量出售。“当时那些学校里的书都是按斤卖,趁着这个机会,我买了很多。”
在大约一年时间里,王法思买了近2万册书,大多数是教科书、理科书和研究语言文字的书。“那时,我在原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教材编写工作,一个月工资也就46.5块钱,几个月舍不得吃一次肉,但月月都要买好几十块钱的书。”在花钱买书上,王法思从不吝啬。
后来,王法思离开北京回到家乡,又将这些书托运回临泉。在上世纪70年代,160块钱的托运费可不是小数目,但是辛苦收集的书,王法思怎么都舍不得丢掉。
1975年8月,一场洪水由河南省波及到临泉县,王法思三分之二的藏书也遭了殃。“当时洪水一米多深,有的书被水冲走了,有的书泡在水里损坏了。”每每想到这,王法思就感到很惋惜。洪水退去后,王法思只剩下4000多本书。现在“图书馆”里的4万多册书,大多是他后来积攒的。 碰到好书花尽心思去搜寻
1974年,王法思回到临泉县教育局工作。刚回来的时候,他代过高三学生的课,那时他深刻感受到书籍缺乏对于教育发展、学生成长的限制,“文化大革命后,社会、学校的藏书数量很少,老师、学生都很难查阅到需要的材料”。于是,他又开始了找书与藏书的“旅程”。
在找书和读书上,王法思是舍得花精力的。“记忆中最难找的一套书就是台湾版的《中文大辞典》,一共40册,它是语言文字研究方面的权威之作。”王法思回忆说,他第一次见到这套书是在市文联的一次活动上。“当时,我仅看见了2册,回到家后对它久久不能忘怀。”王法思说,他跑遍了阜阳8个县市区,花了8个月时间,终于把这一套《中文大辞典》收集齐了。后来,王法思又花了3年的时间,把整套书读完,并做了笔记。
王法思每一次外出,都要逛一逛当地的书店。1982年夏天,王法思带队到河南参加中考阅卷,在一个废品收购站发现了一本《永乐大典》,这让他十分兴奋。当他向废品收购站老板询问还有没有时,老板指了指堆积如山的废品堆说,应该都在那里面。于是,炎炎烈日下,王法思和阅卷老师们光着膀子在废品堆里翻了半天,终于找齐了12本。
王法思对书的喜爱是真真切切,无关金钱和名利。王法思有一部《中华佛教二千年》,入选了2001年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最厚的出版物”,曾有人出价5.6万元购买此书,王法思不为所动。让藏书发挥更大社会效益
如今,退休在家的王法思沉浸在书海里,每天与书为伴,看书的同时也写书。他历经四年创作了《异体字编》,总共8部,共883页。他创作的《临泉土话》记录了临泉当地的土话方言,为当地语言民俗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此外,王法思还参与了《临泉县志》、《临泉教育志》等书的编写。
“读书就是在和古人对话,他们的言行、品德都深深地影响着读书人。”王法思说,多年读书,很多文言古句张口就来,很多事情也看得很开。“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王法思藏书,并不将其困于书斋,而是想方设法让书发挥社会价值,“1986年至1992年,我分批向临泉一中、临泉二中、韦寨中学、姜寨小学等学校捐赠了8000余册图书,希望我收藏的书能用在需要它的地方,发挥更大的价值。”
4万余册藏书,不但是沉甸甸纸张的组合,还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王法思说,他已与临泉县图书馆、县文广新(体)局达成初步意向,愿意将本人绝大部分藏书纳入临泉县新图书馆,让专业图书管理人员管理,供社会人士借阅,以便让知识更好地传播。
新闻推荐
核心提示一口直径40厘米的农灌机井,一个不慎落井的3岁顽童,一名年仅15周岁、再三请求救人的中学生,一段见义勇为、温馨感人...
临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