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桥镇段寨村群众人工开沟栽植薹蒜。
眼下,各地秋种已全面展开。连年走低的粮价,是否影响农民朋友的种粮积极性;今年秋种,调结构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在临泉县杨桥镇进行实地采访。
干部带头 流转土地调结构
“作为村支部书记,我带头流转土地,调整种植结构,最大限度提高土地收入。”10月6日上午,杨桥镇段寨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军指着自己以每亩1000元价格流转的160亩土地说,“我计划在这些地上栽植100亩大棚土豆,60亩大蒜。”张建军告诉笔者,用大棚栽植土豆,为的是在寒冷的冬季增加地温,加快土豆生长和上市时间,巧打时间差,争取明年三四月份上市,让土豆卖个好价钱。”
据了解,在杨桥镇村级干部中,张建军是一位具有商业头脑的村支部书记,他不仅工作扎实,而且敢于向土地要效益。近年来,他带头流转土地栽生姜、种药材,不仅自己富,而且带领群众一起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两年粮食价格走低,种粮食挣不到钱。不过,只要肯动脑筋想办法,种地还是能挣到钱的。”张建军跟笔者算了一笔账:“今年我栽了50亩生姜,现在的市场批发价每市斤1.2元,每亩产量最低七八千斤,大概收入8000元,去掉成本,一亩地可以挣4000块钱左右,即便是我的生姜今年得病瘟了一二亩,平均下来,亩均纯收入也可达到3500元以上;要是种粮食的话,累死一亩地也挣不到恁些钱。”
据了解,今年再次上演的“蒜你狠”,把大蒜价格推升到每市斤8元。居高不下的大蒜价格,导致今年栽植大蒜成本剧增。张建军告诉笔者,不说别的,光每亩400斤大蒜种子就要3000元,租地1000元,加上人工化肥等其他开支,栽一亩地大蒜大约要5000元左右的投入成本。
据张建军介绍,他种植的是既长蒜薹又长蒜瓣的有薹蒜,根据近几年蒜薹价格,估计明年蒜薹每亩大概可以卖到3000元;蒜瓣亩产3000斤左右,按4块钱一斤计算,一亩能卖到1万元出头。
“大蒜栽植成本越高,风险就会越小,明年赚钱的机会就会越大。”对于如此高升的成本,张建军的逆向思维,仔细分析,也有一定的道理。“你想,现在的大蒜价格越高,今年栽植的面积就会越小。恁高的成本,害怕承担风险的人,一般不敢轻易大面积种植。因此,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只要种出来,明年的大蒜一定有钱赚。”
土地入股 创新模式促增收
“今年,俺家4.6亩地入股村集体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协议约定,公司一年一亩地付俺保底价1000元,外加分红。”杨桥镇宁大村民牛海印告诉笔者,“地租赁给公司后,我还可以给公司打工,一天至少能挣50块钱工资,一年下来,能挣个三四千块钱,加上土地入股的收益,远比自己种地划算得多。”
牛海印所说的入股村集体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就是今年9月份宁大村以村委会名义注册的“临泉县延河农业种植股份有限公司。”
“我村成立公司的目的,是为了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创新土地经营模式,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壮大村集体经济。”宁大村支部书记牛坤告诉笔者,“今年农户入股的土地共有960亩,主要种植白芷、丹参、桔梗等中药材。”
据了解,宁大村地处杨桥镇边缘地区,群众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近年来,农业仍以小麦、玉米等传统种植模式为主,土地收益较低。针对这种情况,为拓宽村民视野,今年7月份,宁大村组织村“两委”成员、部分村民代表,前往亳州市金涛万亩药材繁育基地,实地考察中药材种植,并与当地药材收购企业签订了中药材销售订单。
9月13日,宁大村村民代表大会同意采取入股的方式,将287户村民的960亩土地入股“延河农业种植股份有限公司”,并与公司签订土地入股协议。公司承诺,每年每亩地除保底分红1000元外,根据种植的药材市场行情,药材出售后每亩具体收益,确定分红钱数。
据宁大村党支部书记牛坤介绍,按照目前白芷、丹参、桔梗等中药材市场行情计算,每亩至少收入5000元左右,除去整地、种子、化肥、田间管理等人工成本,一亩地至少可以获利2000元,比种植小麦、玉米的收益增加一倍。
粮价再低 也要种麦保口粮
“对于自留的口粮而言,3块钱一斤和8毛钱一斤的小麦没有啥区别。小麦价格再贵也得留足口粮、也得吃。”今年69岁的郭庄村民刘忠德说,“挣钱固然重要,但必须保证首先吃饱肚子。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杨桥镇,和刘忠德有同样想法的农民不在少数,尤其是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他们虽然嘴里抱怨粮价太低,但还是心甘情愿地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
作为万亩高产攻关和商品粮种植基地,杨桥镇在鼓励村组干部、致富能人、种粮大户带头流转土地、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确保70%的土地面积种植粮食作物,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需求。
新闻推荐
泉县土陂乡李集村开展“捐出一份爱心、奉献一片真情”募捐活动,员工们积极响应,纷纷慷慨解囊,半小时时间共收到善款6000元。 &
近日,中国人寿阜阳分公司向对口扶贫帮扶联系点——临泉县土陂乡李集村开展“捐出一份爱心、奉献一片真情”募捐活动,员工们积极响应,纷纷慷慨解囊,半小时时间共收到善款6000元。本报通讯员郭红摄...
临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临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