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铁路一通,马上成功"。小时候,通过电影、新闻纪录片、画报、报刊、中小学课本教材等渠道和方式,看到威武雄壮的火车翻山越岭、吞云吐雾,既新鲜,又向往。
然而,我的家乡位于有着"安徽西伯利亚"之称、"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临泉县。县区没有一寸铁路,我也没有机会到离家一百多公里的阜阳市 (当时是地区、行署)去看一看火车。 "火车那么长,拉那么多的货物,吃什么,要是要歇一歇",我心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 "百闻不如一见",我梦想哪一天能看看火车,坐一坐火车,那该我好啊。
1994年8月我考取了大学,第一次圆了火车梦,可过程一点也不像想象的那样美好和轻松。"莫道君行早",一到阜阳火车站,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排除购买火车票。 "河里没鱼市上看",由于是人工售票,加上一代身份证人像、信息核对需要时间,嗬,烈日下,排队买票的人群早成了长龙,从售票口一直延伸到大街上,还拐了好几道弯,太阳越升越高,温度越来越高,人越聚越多,站得我头晕目眩、腰酸腿疼。我梦想什么时间能有个遮阳挡风的棚子,能不急不忙、顺顺当当地购票进站。
当我购买了火车票,平生第一次进入了火车站,高大的候车厅,漂亮的月台,闪亮的钢轨,特别是长长的列车呼啸进入我的视线,我兴奋地眼睛都不够用了,刚才的酸楚和痛苦一下子消失地无影无踪。挤上了火车,那是一次从商丘到芜湖北的绿皮硬座慢车。从阜阳到芜湖用了九个小时的时间,中间走走停停,平均速度也就四、五十公里。车厢里人挨人,人挤人,连个下脚的空都没有,热得人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连个开水都没有。刚开始我忍关,可实在渴得喉咙时冒烟,最后,只好以一元钱买了一杯水 (正常价格不到一角钱)。
到了芜湖北站已经是半夜三更、夜深人静。过了长江后,码头上接新生的校车和公交车都停了,只好步行四、五仅是到学校。以后的那些年,都是如此,以致于出现了想回家、怕回家。
1998年,安徽铁路开始出现了速度达到了一百二十公里新型空调车,不那么挤了,还有敞开供应、即开即饮的开水。售票使用了联网的电脑,不仅可以购买预先发售的票,还能购买异地票。那时,我和同学们就是乘坐火车走南闯北,找到了现在的工作。可惜,这只限于京沪、京广等热门线路和发达地区。我梦想回家的列车也能换成空调车。
2000年,家乡跑了几十年的绿皮列车光荣下岗了,新型硬卧空调列车成为乡亲们外出务工、经商的首选。回家和出差成了享受,回家探亲也成了家常便饭,有时,我差不多十天、半月就回去一次。无独有偶,原来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手机信号 (列车一动起来、离开城区,经常掉线、中中断,大家戏称"喂,喂,坏了",后事,手机信号越来越好,越来越清晰,通话质量越来越好,还通了网络,现在一本(笔记本电脑、上网手机、爱派德等)就可以办公,真是神奇、神速,"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2007年,我所在城市开通了时速20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列车。原来到北京、上海、杭州等需要十几个小时的时间,被压缩到了五个小时以内。 "越来越快,越来到越好",2010年蚌埠迎来了时速300公里的高速列车(简称高铁),到北京、上海时间分别缩短到3个小时和2个小时。原来,发达地区的客户见了我们就直摆手,现在成了"香饽饽"。大家都说铁路功不可没。 2012年,合蚌客运专线开通,我们到省会出差的时间由原来的2个小时,"跑"、"飞"进了40分钟。车次越来越多,服务越来越好,而且购买车票的方式越来越多,选择的方式越来越自由,不仅可以到车站、网点购票,还可以"鼠标一点,车票到手",曾经的一票难求,变成了触手可及、得心应手……就是老家临泉县,也圆了火车梦,国家投资近百亿的铁路线把这个曾经一度偏僻、落后的县城紧紧地连接起来!
"梦想就是未来,梦想也是力量"。我相信铁路的梦想,是许多梦想的一个缩影:它和众多的梦想一样,组成了我们的生活和记忆,引领我们通往、开创、建设、探索更加美好、光明、锦绣和辉煌的未来!
周建道
新闻推荐
农产品产销对接会昨日开幕
临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