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今年90岁,是临泉杂技的活化石,被誉为“火神”的杂技艺人侯德山。85岁那年他创办了临泉的第一所杂技学校,希望临泉杂技后继有人。
他们是4岁至15岁的一群孩子们,为了学得一身杂技本领,他们放弃了精彩的童年,大多的时间待在练功房里,希冀用汗水成就梦想。
因为传承杂技艺术,他和他们走到了一起,共同为临泉杂技写下了辉煌一笔。日前,记者来到临泉杂技学校,聆听侯德山和孩子们的故事。
让每个孩子梦想成真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临泉文广新局大楼内的杂技学校。记者眼中,这是一个小到极致的寄宿制杂技学校:7名老师,40名学生;教室和宿舍都挤在一层楼里……
走进校门,孩子们正在唯一的训练场内,热闹地“耍”着:一个4周岁的小女孩,连路都走不稳,做起侧空翻,却是有模有样;一群个头差不多的男孩子,光着上身,倒立在板凳上,整齐如一。
“这群孩子本领大着呢!”训练场一处,28岁的侯杰正扶着一个小女孩练习倒立。侯杰是侯德山的孙子,也是这个学校的教练。他告诉记者,学校里的主要功课是训练孩子们的基本功,如倒立、腰功、腿功等。“这些练好了,其他的表演节目也就不在话下了。”
侯杰说,由于爷爷的身体不好,目前学校的事务主要由他和父亲来管理,爷爷只指导训练。此外,还聘请了3名杂技艺人当老师。“以前,大家曾经都走南闯北卖艺,教这群孩子们,我们非常用心。”
得益于这群乐于奉献的老师,孩子们成长得很快。为此,侯德山为孩子们量身定做了单人顶、顶鼓等节目,几年来,在省、国家乃至国际的比赛中获得了不少荣誉。去年7月26日,临泉杂技学校10名学员赴美国旧金山和拉斯维加斯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在美国近两个月的文化交流期间,这些学员们的演技得到了高度评价。
用汗水浇筑未来
以往,临泉没有一所杂技学校,孩子们要学杂技,必须随杂技团训练。“杂技培养依靠以团带学生肯定不行,那样不仅学到的表演技术质量不高,杂技接班人的素质参差不齐,也不利于临泉杂技的发展。”基于此,2009年,侯德山与儿子侯忠艺在临泉县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创办了公益性质的学校——临泉县杂技学校。目前,学校的学生已有四十多人,最小的只有4岁,最大的也不过15岁。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习杂技是个苦差事,这群孩子除了要学习小学到初中的课程,更多精力都投入在紧张的训练中。“压腿、倒立、翻跟头等基本功练完后,才能学习各种节目,而每一项基本功都要练习数年。“侯德山说,虽然十分辛苦,但是大家都有一个目标:让临泉杂技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倒立是学习杂技最重要的基本功。练习这个基本功,看似简单却异常辛苦。当天,数十个不到10岁的孩子正在练习倒立,虽然气温不高,但汗水爬满了他们稚气的脸庞。据侯德山介绍,每次练习要坚持10分钟,每天要练习8个小时。这样,一直坚持练习3年后,才能算是结束。
“我喜欢杂技,虽然累点,苦点,但是我能够承受。”8岁的王梦晨是侯德山的“高徒”,曾参加过不少国内、国际大赛。王梦晨告诉记者,她梦想就是在国际性杂技大赛上获得金奖。
为传承民间艺术而坚持
中午11点,上午的训练结束,孩子们欢呼雀跃地离开训练场,回到相邻的宿舍。然而,拿好饭盒,准备到同一个楼层的食堂吃饭。“学校是全日寄宿制的,孩子们的生活起居、训练,学习文化课都在学校。”侯杰说,由于这些孩子们的家庭情况都不是很好,所以学校收费也很低,每个孩子一年的全部学杂费就4800元。“练杂技那么苦,家庭好的,谁愿意让孩子来呢?”
仅靠这些收入,远远不能满足学校的正常开支。“这些年,家里至少每年要投入10万元补贴学校。”侯杰说,除了2名杂技老师,学校还聘请了2名生活老师,1名文化课老师,仅这一块开支,1年就10多万元。“虽然家里一直贴钱,但为了梦想,爷爷和父亲都还在坚持着。”
侯德山说,希望更多的人关心杂技学校的发展,让临泉杂技在这里走出更多的传承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李方达 通讯员 宋丽华
临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临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