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尚原野 实习生 夏联洁 通讯员 王雨 任云龙/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在界首市泉阳镇胡集村党群服务中心,有一个藏书1万多册的农家书屋,每周日开放的时候,经常有一些农家妇女来到这里,翻翻书刊杂志,到电子阅览室上网,已成为这些农家妇女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返乡读书有场地
走进泉阳镇西头的胡集村党群服务中心,一进大门,道路两侧的红叶石楠组成的景观林带就让人感到一阵清爽。在二楼西侧的农家书屋里,几名农家妇女正在翻阅着《大棚辣椒栽培技术》、《中国妇女》等书刊杂志。
今年40岁的胡杰来自附近的洪庄自然村。送完孩子后,她喜欢到这里看上一两个小时的书,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她还是非常享受静心阅读的快乐时光,一本地方书籍《泉阳之歌》就是一个上午的精神食粮。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泉阳镇的由来,以后别人问我,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胡杰告诉记者,早在12年前,她就和爱人一起到温州瓯海区的梧田街道打工了,爱人给一家饭店送菜,她则在当地的一家超市打工,两个人一个月可以挣三四千块钱,两个孩子则交给公婆照顾。两年前,她选择回到老家看孩子上学,爱人则继续留在温州打工以补贴家用。如今,14岁的女儿已经在当地的中学读书,10岁的儿子也正在读小学四年级。
“两个孩子都喜欢画画,这里有不少图画书,孩子们都喜欢看。”胡杰说,在温州打工的小镇条件比较好,之前孩子们去过暑假的时候,就经常逛那些书店。现在,村里也办起了农家书屋,有适合大人看的,也有适合孩子看的,确实比较方便。
农家妇女常充电
同样来自洪庄自然村的胡伟,此时正在阅读一本《中国妇女》杂志,她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多年前已经成家,照顾四个孙子孙女的间隙,她也喜欢到定期开放的农家书屋来读书。
“看看这些杂志上的故事,比聚在一起说闲话、打麻将强。”54岁的胡伟有着初中毕业的求学经历,在家里可以辅导4个孩子的作业。她告诉记者,大儿子在相邻的舒庄镇做生意,孩子没人管;小儿子在浙江瑞安打工,孩子也留在老家,照顾孙子孙女衣食住行的重任就落在她的肩上。如今,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在繁忙的家务和作业辅导之外,她总是抽时间来充充电,不让自己落伍。
“《中国妇女》报道的这些女企业家,真的非常了不起,看了之后有不少收获。”胡伟告诉记者,没事的时候,孩子们非常喜欢听她讲故事,农家书屋里看到的东西随时可以派上用场。因此,只要有时间她就会到这里来,在她的带动下,有不少农家妇女都加入了阅读的行列。
图书管理有专人
今年68岁的刘桂林是胡集村农家书屋的兼职图书管理员,平时主要负责1.9万册书刊杂志的分门别类,管理电子阅览室的10台电脑,以及书屋的日常保洁。
“我是村委会的聘用干部,除了工资外,每年还能拿到400元的图书管理费。”刘桂林告诉记者,他在村委会工作了30年时间,退休之前还在做治保主任,对村里的情况非常熟悉。平时,他主要负责党建资料的整理工作,周日的时候农家书屋对外开放,他则负责整理法律、科技、政治、文化、少儿、生活几个大类的书籍,方便村民翻阅。
“一年400块钱的管理费,肯定聘不到人。”刘桂林说,现在爱看手机的多,爱看书的人比较少。有这样一个场地,有这么多图书和期刊,如果不对外开放真是太可惜了。现在,村委会一般没有周末,有人来看书肯定是一件好事,管理图书对他来说工作量不大,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新闻推荐
本报讯1月19日,颍泉农商银行界首支行开业暨扶贫捐赠仪式在界首市阜康酒店举行,在开业仪式上,该行现场向界首市扶贫项目捐赠30万元,用于支持界首市地方产业扶贫项目建设。2018年,颍泉农商银行持续...
界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界首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