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新闻 界首新闻 颍上新闻 临泉新闻 阜南新闻 太和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阜阳市 > 界首新闻 > 正文

本报记者张凯培自从父亲手中接过船篙后他的生活就和渡

来源:阜阳日报 2013-08-14 11:08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张凯培

自从父亲手中接过船篙后,他的生活就和渡船紧密相连。十多年的时间里,凭借着一条船、一个篙,从春摇到冬,他一次又一次将乡亲送往彼岸,架起泉河畔南季湾“孤岛”村通往外界的唯一“桥梁”。

他就是界首市代桥镇南季湾村义务摆渡人——张国亮。

过河,一个村庄的大事

去过南季湾村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美丽而又奇特的村子:静静的村庄中,土地肥沃、庄稼青青、房舍俨然、阡陌交错,胜似桃源风光;受泉河水道影响,村子四面环水,是一座孤岛村庄。

代桥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顾学义告诉记者,由于代桥镇地势较低,担负着上游各乡镇汛期来水排泄的重要作用。南季湾是因泉河改道而自然形成的河湾,1985年人工取直后,南季湾自然村就形成了由泉河及其改道形成四面环水的孤岛式特殊地形,“现在村民们出行,都必须经过渡口、依赖着张国亮的渡船。”

说话间,几位村民骑着农用三轮车来到渡口。几声招呼下,张国亮载着一艘长约18米、宽4米的钢架渡船来到岸边:固定船、安排上客、发动渡船……没多久,船就沿着固定的方向驶往彼岸。“好在有张国亮成天在这儿守着,大家伙儿往来也就方便多了。”一位村民说。

据介绍,南季湾村属代桥镇刘寨行政村,村内人口420人。为了方便居民出行,张国亮平均每日要在水上往返三十余次,摆渡要站立14个小时以上。尽管辛苦,但张国亮却始终坚持着,因为在他看来,这就是一份责任。

坚持,一家三代的接力

今年42岁的张国亮并非村里的第一位摆渡人。在他之前,还有他的爷爷和父亲。

“过去泉河河面宽水流急,摆渡是最苦的行当,村民中有着‘淘米都不撑船\’的说法。”张国亮说,在众人的期盼中,爷爷接下了这份苦差事,一干就是几十年。后来因为爷爷年事高,力不从心,父亲接过了船篙。也因为这样的传承,尽管摆渡是个苦差事,在父亲近七旬时,张国亮接下渡船,义务为村里人摆渡,这一摆又是10余年。

在张国亮接下渡船之初,渡船不过是一条老木船,往返全靠人力利用篙、橹来回棹。船速较慢且不说,遇到恶劣天气,渡船必须停止行驶,整村人出行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为了改善村民出行条件、提高渡船安全性,张国亮将船暂时交给二哥,自己外出打工筹钱买新船。

骑摩的、做泥瓦工、干搬运……几年时间中,张国亮省吃俭用、勤劳苦干,攒下8万元,后在亲戚朋友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买下一艘价值11万元、载重20吨的铁质双柴油动力机动渡船。新船不仅行驶起来更加安全平稳,许多农用物资也可以轻轻松松运送。“去年起,海事部门给我提供了一年万把块钱的油补,现在烧油基本不成问题。”张国亮说。

心愿,期待出行更方便

常年义务摆渡,不仅占去了张国亮的大部分时间,也使他家的生活受到了影响。为了能补贴家用,张国亮妻子住在岸边,靠捕鱼补贴家用。

“泉河的鱼品质好,捕出来的鱼销售不成问题。一年下来,尽管收入不如外出打工好,但总够一家人生活了。”张国亮说,前不久南季湾村所在区域已经成功申报为省级湿地公园,现在村里正动员群众整体搬迁,“如果村民们真能搬到新址,那大家伙儿的出行将不再成为问题;如果这个项目未能及时实施,我期待能在这里建座桥,好方便村民们出行。毕竟,依靠渡船往返总归会受到天气影响。”

新闻推荐

记者宋玉洁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汤春和深入界

本报讯 (记者 宋玉洁)8月29日,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汤春和深入界首市,调研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   在调研座谈会上,汤春和认真听取了界首市部分企业负责人关于企业发展情况的汇报,以及对优...

界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界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本报记者张凯培自从父亲手中接过船篙后他的生活就和渡)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