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凯培 通讯员 武艳 武永生 每天清晨五点半,颍东区新乌江镇中心学校教师刘梅准时起床:为10岁的女儿做康复训练——孩子两岁时被确诊为脑瘫,坚持训练可以帮助她更好行走。随后,简单洗漱吃饭,她便匆匆赶到教室,带着学生学习英语。
“这些年累是累了些,可一想到学生,想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就有使不完的劲。”刘梅说,今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不改初心、坚守乡村教育一线,只因“校园是我的人生舞台,更是孩子们梦想的起点。”扎根乡村学校2007年9月,新婚不久的刘梅离开了筑在阜南的“爱巢”,到新乌江镇李桥中学任教,至今已有11年时间。
新乌江镇是颍东区最偏远的乡镇,李桥中学当时的条件更是格外艰苦,一同报到的老师没多久便打起了“退堂鼓”,刘梅却坚持了下来。
“条件苦,说明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有人教。”刘梅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也在农村上学,当时的乡村学校大多没有科班出身的英语老师,不少学生中考栽倒在英语学科上,不得不走上外出打工的道路,“希望我的存在能帮助更多农村孩子通过读书走出去,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三尺讲台,一块黑板,一盒粉笔,刘梅就这样日复一日为兑现诺言努力着、坚守着。这些年,从李桥中学到镇中心学校,刘梅的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但坚守基层、扎根教育的初心始终未变。
班里的留守儿童多,刘梅总是像母亲一样照顾着他们,生病时为他们送药,天冷时为他们添衣;孩子们遇到不顺心的事,她又像朋友一样陪他们聊天,帮他们解困……真情付出,让刘梅赢得了孩子们的热爱,不少学生亲切地称她“爱心妈妈”。
生活上关心,学业上帮助,刘梅所带的班级成绩突出:她所教的英语学科在中考综合评比中,多次荣获颍东区农村中学第一名;所教学生有10多人考入阜阳一中,50多人考入阜阳三中。刘梅本人先后获得“颍东区优秀教师”、“阜阳市第二届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称号。
带着女儿教学考虑到学校工作比较忙,2008年女儿涵涵出生后不久,刘梅就把她交给了家住颍东区枣庄镇的婆婆,从此一家三口过上了三地分居的生活。
孩子毕竟一直在成长,当同龄的小朋友早已学会走路、奔跑时,涵涵的表现却令人揪心——站不好、走不稳。2010年暑假,送走了自己带的首届毕业生,刘梅和家人一起带着孩子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医院检查。没想到,结果令人难以承受——小涵涵被诊断患有脑瘫。
一段时间以来,“脑瘫”这个词犹如毒刺般戳着刘梅的心。满心的自责与愧疚一次次让她从梦中哭醒,“女儿怎么办?都怪我,是我耽误了女儿……”
尽管小涵涵做了跟腱舒针手术和脑神经介入手术,可要恢复得更好,必须长期坚持做康复治疗。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女儿,刘梅毅然决然地把孩子带在身边。从那以后,为了不耽误教学工作,她一天多次往返于教室、宿舍之间,忙得像个陀螺。
“希望能给女儿最大的补偿,也希望教出更多优秀学生,哪怕因此付出更多时间、更大精力。”刘梅说,她比较幸运,在组织的关怀下,她的公婆已经来到学校后勤部门工作,爱人也于去年调到新乌江镇,一家人总算是团聚了,“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守护梦想起航“刘老师就像我的妈妈,我多想叫她一声‘妈妈\’!”多年前,学生小虎曾在周记里这样说。
小虎刚入学的时候成绩很好,性格也开朗,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逐渐变得孤僻了。有一天,小虎旷课了,得知情况后的刘梅立刻冒着大雨去寻找。雨大心急,刘梅一个不小心摔倒在地,沾了一身泥水,可她全然不顾自己,依然坚持找到了小虎家。
经了解,小虎的父亲整天喝酒不顾家,母亲一气之下外出打工,小虎也萌生了辍学的念头。刘梅忍着浑身的湿冷,一边开导小虎,一边等待小虎的父亲。三个多小时后,终于等到了小虎的父亲,可醉醺醺的他见到刘梅只说了句“多管闲事”,就下了逐客令。
身寒和心寒并没有让刘梅放弃小虎。这次不行就下次,一次不行就多次,经过一次次登门造访,小虎的父亲终于改变了想法,同意全力支持小虎完成学业。
“生活放弃了他们,但是我不会放弃。”这是刘梅坚定的信念。工作以来,刘梅劝回的辍学孩子有30多个。她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孩子赢得美好的明天,“再难我也要坚持下去,校园是我的人生舞台,更是孩子们梦想的起点。”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宋玉洁通讯员杨东亚程鉴吾8月30日中午,在阜南县双碑社区1号楼,57岁的戴洪金和爱人在敞亮的客厅里看着电视,儿媳妇带...
阜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阜南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