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尚原野 千百年来,“衣食住行”是百姓最为关注的现实生活问题。一句“吃了吗”,道出了百姓对生命基本需求的强烈关注,而“住哪?”则体现出对家庭居所的关切。改革开放之前,茅草屋和土坯房是阜阳农村地区普遍的建筑样式。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大通风的砖瓦房开始在阜阳市农村地区大量出现。随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小洋楼逐渐取代砖瓦房,成为阜阳农村地区最为普及的房屋样式。 茅草房承载多少风雨
提起茅草房,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这种用泥巴和麦草或茅草建造的房屋,墙体较厚、冬暖夏凉,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成为农村地区最普遍的建筑样式。当时,除了党政机关、寺庙学校、工厂企业有砖瓦结构的房屋外,砖瓦房屋在农村地区还比较少见,即便是非常富裕的家庭,也只能住在瓦脊、砖墙基的草房里。
“普通家庭住的是土墙草顶的土坯房,稍微富裕一点的住的是‘腰子墙\’,也叫‘腰里穰\’。”阜南县黄岗镇高郢村村民李长杰告诉记者,这种房屋就是在草顶屋脊、两个山墙的四条斜坡的边线上,分别摆上一溜灰瓦。而墙的根基部位是用青砖垒成的。土坯房晴天怕麻雀在屋檐和房顶上作窝,下雨天怕屋檐下的水淋湿墙根,造成墙体倾斜。一些家庭还会把门框、窗框用青砖包装一下,雕刻上象征着吉祥的花纹,叫作“金镶玉”。当然,也有那些造不起砖瓦房却要摆阔气的农民家庭,在土坯外墙上砌一层青砖,从外面看像是砖瓦房,里面却是土坯垒成的墙,看着光鲜,实际上却不牢固。特别贫困的家庭,建房时没有能力垒砖基,就用粘土搀麦糠搅拌的泥巴打墙,屋顶铺设麦草,四面外墙糊上一层秫秸头子,方便雨水往下淋。正常情况下,这种土坯房可以住二三十年,前提是需要经常修缮加固。
不过,不论是那种形式的土房,家家户户在造房子前都要脱土坯子。脱土坯子的时间一般选在农闲时节,挑选晴好的天气在晒谷场上和好泥,安排家里的壮劳力用坯模子脱土坯子,晾干后拉回家准备建房。“土坯房最怕下暴雨,当然更怕发大水。小时候只要下大雨,村里的老房子墙根被水一泡就倒了。”颍上县垂岗乡后屯村村民陈国喜说,垂岗镇靠近淮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集镇上能盖得起瓦房的单位和个人极少,更别说农村了。有时候家里养的鸡飞到房子上找食,也会把房顶挠得透亮,春秋季节修补房屋是家家户户的必修课。 八十年代中后期住瓦房吃细粮 据《阜阳市志》记载,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时任阜阳地委书记陈复东根据阜阳市土地包产到户后农村经济发展态势,大胆提出了让阜阳地区农民“吃细粮,住瓦房”的口号,并作为他任期内的工作目标。当时,这个口号深受全区900万农民的欢迎,很大程度上鼓舞了他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当然,受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能够盖的起瓦房的人还是少数。
今年86岁的姜永喜是颍上县半岗镇余庄村村民,也是已经撤销的塘圩大队的老队长,前后在近任20年时间。1988年,他从淮南买来2万块青砖、4000块水泥瓦,耗时2个多月在自家宅基地上盖起了四间坐北朝南的青砖瓦房,还有一间厨房和一个过道。“当时,我是村里第一个盖瓦房的,比起周边的草房,显得又高又大,通风也好。”姜永喜回忆说,盖四间瓦房一共花了2800块钱,全部是他老伴和6个儿女用了六七年时间种稻、养蚕、养长毛兔攒下的钱。当时的大米卖2毛8一斤,兔毛40块钱一斤,蚕茧子最多能卖60块钱一斤,都是市场放开后一点一滴积攒下来的钱。新房建好后,村里人都来家里看热闹,摸摸青砖的外墙、擦擦石灰粉刷的内墙、踩踩黑亮黑亮的水泥地,推推镶着8块玻璃的木框窗户,甚至到了做饭的时间都不愿意走。
当时,皖北地区一个县一般只有一座大窑厂,短时期内让1000多万人都能住上瓦房并不现实。“上世纪80年代末地委书记陈复东调离阜阳时,这个有些超前的目标还没有全部实现。”阜阳市地方志研究专家刘奕云告诉记者,当时皖北地区最缺的是燃料,而烧窑需要的煤炭主要靠濉阜铁路从淮北运到阜阳。全区10个县家家户户都住上瓦房,仅燃料一项就是个天文数字。所以,“住瓦房”的口号一度被称作是“天方夜谭”。不过,这个目标在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红利慢慢释放出来后很快就实现了。
90年代中后期农民住上小洋楼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伴随着百万农民进城打工挣钱,阜阳农村住房条件大改善拉开了第二次变革序幕。继砖瓦房取代土坯房之后,两层砖混结构的楼房开始在乡镇集贸市场和农村地区出现,并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建筑层数和建筑面积方面迅速增长。
在S328省道穿境而过的临泉县滑集镇史庄村,近年来村民建房的积极性非常高,上下两层、建筑面积200多平米的住房较为普遍,有些富起来的农户还仿照江浙一带样式建起了数百平方米的洋楼。其中,在杭州做了10多年户外广告生意的金乾闯2016年专门在老宅基上建起了一座600多平方米的别墅,前后大约花了80多万元。"加上30多万块钱装修,这笔钱完全可以在临泉县城买一套接近200平方米的房子。"金乾闯说,这几年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盖楼房,周边的乡镇也不例外。以前,一个自然村就是一大片树林,树下面都是低矮破旧的小瓦房;现在,只要有楼房的地方就是村庄,而且都是挨着公路盖房子,如果不是当地搞美丽乡村建设,他也会想方设法在省道边上弄一块地盖房子。
如今,在阜阳市农村地区,只要有楼房的地方基本上就是一座村庄,这些沿路建设呈带状分布的农村民居打破了村寨原有的封闭结构,逐路而居、成片开发,逐渐成为皖北地区最为常见的村庄样式。
新闻推荐
前7月健康脱贫综合医保补偿8.2亿元 “351”政府兜底保障近5万人次
本报讯(记者杨燕通讯员盛亚)近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今年阜阳市继续深入实施健康脱贫工程,1-7月份,全市贫困人口住院医药总费...
阜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阜南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