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按照历史考证,合肥自秦置县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是城市建设的角度;而从人类活动的遗迹考古来看,最早至新石器时期,合肥一带就有人类活动了。今年年初合肥市公布的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说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合肥先民就在此生产、生活,并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今年3月19日,本报采写编发了“上下五千年”系列报道第一辑,主要报道了一批考古遗迹,其中大多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今天,我们采写编发系列报道的第二辑,将目光聚焦于老城复兴,这也是当前合肥市正在着力推动的工作,其中一批已经完成或正在推进的项目颇具看点。
拱辰街
合肥一条普通而热闹的老街巷,不久前因为四湾菜市,成为“网红地”。最近有消息称,拱辰街将与董家宅院整体改造,打造合肥版“锦里”。随着庐阳区“老 城 更新”工作的铺开,目光再次聚焦到了这里。
拱辰街装着浓浓“合肥味”
上午10点多钟,拱辰街人头攒动。刚进街口,菜市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杨梅要下市了,来一点吧!”“带点毛豆,今天的豆米很新鲜。”“张阿姨,今个买点啥?”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商贩的热络和邻里的感情。
拱辰街南端是阜南路,北端是环城马路。整条街三四米宽,千把米长。但云集了各种商贩,汇成了热闹的四湾菜市。水果生鲜、家禽肉类、粮油日杂、卤菜烤鸭……容纳了合肥老城人民生活的七件事。
黄大妈经营着街上一家老字号水饺店,从88年到现在,整整三十年。今年76岁的她,料理着这条街以及周边邻里舌尖上的老味道。“街上很多小孩都是吃着我的饺子长大,如今他们回来还会带着孩子来吃。”
这里是曾经的老城北门
62岁的骆体俊从小就住在拱辰街上,年轻时候在附近的新中服装厂工作,后来在社区帮忙,如今已经退休,并搬离拱辰街。但讲起拱辰街的故事,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带着记者在街上走,一路都有熟人跟他打招呼,“老骆,怎么今天回来了?”“来来来,吃碗水饺先。”家长里短个不停。
骆体俊边走边向记者介绍,拱辰街以前叫北门街,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零星有人做起买卖,后来渐成规模。拱辰街的得名大有来头,从街北端竖着的那块合肥市重要历史文化遗迹——“拱辰门”石碑上可见。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明清时期,合肥形成庐州府城,拱辰门为合肥老城北门。拱是拱卫的意思,辰即北辰,乃北极星之意,拱辰意为四方归向之意。
董家宅院藏身市井小巷
在拱辰街,已经很难看到历史痕迹。但上了年纪的老居民,会向记者讲一讲拱辰街79号——董家宅院。从外面看,这一片院落显得很破败,一些居民挤在间隔出来的小房间里生活,空间逼仄。但是残剩的木梁、灰砖却显示出年代感。 70岁的黄大爷告诉记者,以前是一位姓董的大户人家在这里居住。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当作银行干校,是早期合肥培养金融人才的地方。
据介绍,拱辰门内原有两户名门望族,一户是清初礼部尚书龚鼎孽的后代龚积炳;另一户是清初合肥“武探花”董金凤的后代董季平。董季平后来迎娶龚家四小姐龚为芸为妻,在拱辰街置有九进大宅,29间,500多平方米。时至今日,曾经富甲一方的董家已经早已搬离大宅,房屋由银行托管。目前,宅院萧瑟,搭建繁多,丝毫看不出往日的面貌。
骆体俊指引着记者来到老宅的后面,有一口水井,上面盖着盖子,很久都没有人使用过。在董宅的不远处,还有一条“一人巷”。巷子中间还残留半边拱门,但渊源连老骆都说不上来。拱辰街上,还有一些有待探索和挖掘的故事。
推进“老城更新”老街将迎新面貌
据合肥市逍遥津街道拱辰社区党委书记吴霞介绍,由于街道老旧,环境基础差,社区也做了许多工作,从下水道疏通到沿街摊贩遮阳棚改造,再从街面卫生到安全隐患排查,通过改造和管理,拱辰街菜市场的经营秩序得到了提升,菜场市容市貌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卫生状况也相应提高。
在合肥市庐阳区最新出炉的老城更新方案中,拱辰片区被纳入试点之一,并列入今年下半年大建设计划,将集中实施立面整治、绿化提升、小巷改造等。同时,在“老城更新”思路中,将79号董家宅院开发利用为合肥淮军府或为合肥民俗馆,与拱辰街进行整体改造,形成合肥版“锦里”。
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三国文化和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合肥版“锦里”的打造,需要把市井气息、商业氛围、历史文化有机融合,形成独具老城特色的街区。
通讯员杨晓玲记者郑茹文/摄
新闻推荐
“我们自家人啥话不好讲?”面对上访群众这位县委书记的做法获赞
人物据新华社合肥6月22日电(记者周畅邬金夫)“请你们记下我的手机号码136XXXXXXXX……我们自家人啥话不好讲?”21日,安徽省阜...
阜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阜南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