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钧
绪论
宗祠,是中国古代宗族祭祀祖先或本族先贤的场所。南宋朱熹《家礼》首辟《祠堂》一节,明嘉靖时,又许“民间皆联宗立庙”。从此,大族聚居,多建立自己的家庙,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办理婚丧寿喜与重大事务时,也利用这些宽广的宗祠作为活动之所。阜阳历史悠久,地域广大,“人备文武全才”,但自宋元以降,黄淮水灾频发,又地处南北战略要冲,世家大族,逃亡殆尽。明代正德《颍州志》载:“宋室不竞,生民涂炭……河淮之界,荡为荒墟……及天下大定,故家旧人,寥寥村落,十余年间,移民稍复。”至成化十八年,颍州“土居主户二千五百四十四户,流移客户六千三百五十六户。”可见当时人口流动之大,正是这些流移的客户构成了今天阜阳人口来源的重要基础。自此以后,直至清末,阜阳人口基本稳定,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移民。现在我们所说的阜阳世家大族,皆自明代逐渐发展而来,明代以前,或只有欧阳修在西湖的一支后裔了。阜阳旧有八大家之说,这些世族久居一地,诗礼簪缨,真可谓是大家。清代道光《阜阳县志》载,阜阳“多衣冠旧族”。按,“聚族而居,族必有祠”,这些世族自然要建立宗祠。据笔者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来看,阜阳城内旧时宗祠至少有二十五座,现仍残存四座,分别为郭氏宗祠、刘氏宗祠、李氏宗祠与田氏宗祠。
若按坐落位置来说,可划分为五类,即北城九座、中城六座、东西大街五座、南城四座,还有一座位置不明。除此之外,尚有一些确实存在但不知道具体所在的祠堂。其实,细检志书,关于宗祠的线索与信息仍可以找出不少,然大多寥寥数语,难以查考。本文旨就阜阳城内自明代以来诸世家大族所建宗祠,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如有舛误,请识者指正。
张氏宗祠
1、2010年,笔者访问世居城内三元巷的郭宗山老先生,他当时已90多岁高龄,据称建国前在聚星街(今清颍路)与小校场南街(今聚星巷)交汇处西北侧,这个路口俗称“小街口”,有一处张氏宗祠,建国后拆毁。
2、在文昌阁北侧张家胡同水利局处,是明崇祯时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张鹤鸣的家祠。
张鹤鸣,字元平,号凤皋,今阜南县新村镇天棚集人。中万历十四年会试,以父病归,居乡守制,六年后始成进士,知历城县。据明末历城县志《齐乘》记载,张鹤鸣任职历城时,“矿使四处扰民,公力抗陈
新闻推荐
“十九大精神人人喜,字字句句都说到老百姓的心窝里,乡村要振兴,农业发展不宜迟,土地承包权到期再延三十年有多给力……”3月27日下午,阜南县2018年送戏进万村文艺演出来到了会龙镇,中国曲艺最高奖“牡...
阜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