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启俊
10月8日,河南南阳,某中学举行手机销毁大会,几十部从学生手中没收来的手机被扔进水桶,用锤子猛砸砸烂。学校工作人员说,带手机到学校不交给老师,一旦被发现就要销毁:“家长都很配合,一切都是为学生好。”
这场发生于河南省南阳市某中学的手机销毁大会现场被录制成短视频上传至网络,立刻引发了网友的口水战。有网友认为,手机属于学生个人财产,学校不让学生用手机的出发点没错,但无权进行销毁处理,“原来我们的法律意识都是被学校敲碎的”。也有网友认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对违反纪律,影响教学的行为有必要严惩。
一些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过度沉迷手机网络世界,进而影响自身学习,影响学校学习风气,恐怕是现在各个学校都面临的头疼问题。于是,为了减少手机对学习的影响,不少学校使尽浑身解数,各种各样的应对办法应运而出,有手机销毁大会可能是其中极端的一例,也在一个侧面体现出学校的良苦用心。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对很多人来说,手机已经成为生活、学习和工作不可缺少的随身物品,在这个卖菜大妈、练摊小贩们都能熟练运用微信、支付宝的时代,多数成年人已根本无法想象没有手机的生活会怎样。一味靠“堵”的办法能否隔断孩子与网络的联系,不论是否有这种必要,效果也不得而知——没收、砸烂后,学生可能再买,导致“猫鼠游戏”没完没了。据媒体报道,新学期,武汉江夏职校实施了每日收手机制度,结果冒出一大堆奇葩事:不少学生带破手机、旧手机、模具手机甚至5部手机忽悠老师。
而单纯以销毁手机这样简单粗暴的办法,更有可能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师生间的矛盾。此前,阜南某中学的一名学生,因为手机被老师没收,向老师索要被拒绝后,便纠集多人持铁扫帚、匕首对老师进行殴打,致其轻伤二级。
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儿童“触网”年龄越来越小,已经成为时代潮流。3岁玩微信,7岁会网购,14岁网络技能已全面超过父母。第四届广东省网络安全宣传周青少年日主题活动——广东省少年儿童网络安全论坛近日举行,论坛上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揭示了当前儿童“触网”低龄化的现状。(9月24日《广州日报》)越来越多儿童接触网络、从中找寻属于他们的世界,是时代发展的进步和必然。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在这个手机已经不可或缺的时代,为什么会在学生手中变成弊远远大于利的洪水猛兽?为什么学生用手机上网仅仅只是为了玩游戏、刷朋友圈、搜答案抄作业?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当然是答案之一,但有没有其他因素在影响学生不当使用手机?
对于孩子们来说,无论是现实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还是虚拟的网络环境,孩子们在其中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需要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而这种长期的体系化科学化网络教育,正是当前我们所缺少的。
应对手机难掌控这一问题,除了家庭、学校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管理外,最根本的还是要抓住00后10后的上网特点,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中,让越来越密切接触手机、正在或即将“触网”的孩子得到系统化、针对性的网络素养教育,让他们有更强的辨别力、自制力、选择力,能够将手机变成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有益工具,适度触网、科学用网,既有效防止网络沉迷,又能增强他们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快速融入互联网时代的能力,让孩子们在网络世界也能快乐成长。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陆杨在工地干活时受了伤,该如何维权呢?近日,本报记者接到了江苏省如皋市农民朱先生的咨询短信。朱先生告诉记者,今年5月25日,他经人介绍来到了阜南县方集镇一处道路施工工地打工。6...
阜南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阜南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