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新闻 界首新闻 颍上新闻 临泉新闻 阜南新闻 太和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阜阳市 > 阜南新闻 > 正文

“金水湾”淮河情

来源:阜阳日报 2017-08-31 10:20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徐立成

“金水湾”,一个虚构地名,你或许并不能从中国版图上找到她的存在。然而,通过它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却能看到淮河流域无数个村庄的影子。

近日,阜阳市作家张守志创作的长篇小说《金水湾》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走进“金水湾”,犹如穿越时空,来到世纪之交的中国农村。作品客观呈现了上世纪90年代社会大转型时期农村的变化与挣扎,其中,既有家族之间的勾心斗角,又有基层权力之间的互相倾轧和儿女情长贯穿其中……从酝酿、采风到创作,作者历时七年,倾注了心血。《金水湾》一书出版后,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省委有关领导也向作者发来祝贺短信。

淮河岸边的文学追梦者

今年69岁的张守志是阜南人,从少年时代起,他就是文学追梦者。

还在读书时,张守志就创作了处女作《河东姑娘》。这是一篇只有2000字的短篇小说,描写乡村接生员雨夜出诊的故事。“这是我暑假回乡利用劳动间隙写成的。开学后我把稿子带到学校,请教语文的郭老师为我指导,他看后很欣赏,建议投给报刊。”张守志回忆说。

因为曾在学校阅览室看到一期《中国青年报》,发表了著名作家老舍热情扶植文学青年的文章。张守志脑子一热,便把稿子寄给了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的老舍先生。一个月后,竟收到老舍先生的亲笔信。信中说,作品清新流畅,但有些稚嫩,不宜在他主编的《北京文艺》发表,已转向为他组稿的江流先生。后来,《河东姑娘》经江流先生推荐,在《合肥晚报》上发表,这让张守志很受鼓舞,决心在文学创作之路上走下去。

上世纪70年代初,张守志来到县城工作。虽然离开了农村,但他骨子里一直与田野息息相通,和家乡的父老乡亲同乐同忧。“多年的农村生活,我体会到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耕种土地的艰辛,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中,无论是长篇小说、长篇报告文学,还是中短篇小说和散文,田野的芬芳都是我不离不弃的追求,作品几乎都是为‘小人物\’立传,为父老乡亲们代言。”张守志说。

突然有一天,笔耕半生的张守志发现自己还有一个心愿未了。他说自己是喝着淮河水长大的,千百年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淮河有着太多的承载、传奇与故事。从刚刚能写点文字的时候,就决心为淮河写一部书,但一直未能如愿。进入不惑之年,如果再拖下去,恐会留下终生遗憾。于是,创作报告文学《中国王家坝》成为张守志的一项新任务。

写报告文学,需要大量资料。张守志决定实地考察,当面采访当事人,或认真查阅有关资料。于是,他带上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踏上从河南省桐柏县淮源镇的淮河源头,开始沿着淮河自上而下实地采访。在大半年时间里,他日夜兼程,风餐露宿,有时乘火车、汽车,但大多是徒步而行。沿途19个地市、40多个县、200多个乡镇,以及大大小小已经记不清的村庄、小集市他都曾经造访。至于板桥水库、王家坝闸、临淮岗水利枢纽工程工地,旧时号称小上海的正阳关以及洪泽湖水利群更是作家关注的重点。由于长时间奔波,体重由原来的七十多公斤下降至五十多公斤。黝黑的皮肤,一脸憔悴。但收获令张守志欣慰。

经过两年努力,张守志终于创作出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王家坝》,不但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中国作家》还以《惊天动地王家坝》为题,以特别推荐的方式发表10多万字。为宣传安徽,宣传阜阳,宣传阜南,宣传王家坝精神贡献了绵薄之力。

随着人生阅读的丰富,张守志的创作也进入收获期——长篇小说《天井》曾在省市两家报纸连载;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王家坝》曾走出国门,参加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国际书展,受到当地华人和国际友人的好评;长篇小说《天道》曾一度热销;中短篇小说集《龙虎尊》被列入中学生课外参考读物;《中国王家坝》还曾获第七届北京华语文学奖……这些作品都是张守志用心血写出的,尽管受到读者认可和好评,但他却不敢懈怠,更不敢固步自封和沾沾自喜。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创作中去。

一头扎进“金水湾”

由于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中,张守志形成了钟情于农村题材的创作路子。“我被农村塑造,更乐于创作农村。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村是我的根,我要像柳青、陈忠实等前辈作家那样,永远为农民写作。”

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永远是作家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在思索新作品题材时,张守志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把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为头等大事,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实行联产承包、科学种田、扶贫开发等改革措施,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的生活显著提高,部分农民实现温饱,有一部分已实现小康。他灵机一动,决定截取农村社会变革中的横断面,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切入,以“金水湾”为场景,创作一篇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以鲜活的人物形象,热情讴歌共产党员、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息息相关、共同致富的优秀品质和敢于拼搏、勇于奉献的牺牲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乡村生活的跌宕起伏和多姿多彩。

“为了实现自我超越,在新作品创作之前,决定对自己的心理进行净化,尽力摒弃浮躁情绪,与纷繁的外界环境几乎完全隔绝。”张守志说,开始写《金水湾》的半年时间里,他除了吃饭、睡觉、散步外,几乎远离了所有应酬。除了有时看医生,亲友之间也很少往来,就这样,一气呵成,写下30多万字的《金水湾》初稿。

品读《金水湾》,虽然是写一个村子的人和事,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个我国神经最末端的人生舞台上,每天都在上演爱恨情仇和酸甜苦辣,迸发出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博弈和较量。弹丸之地金水湾演绎的不仅是历史的小局部和人生的片段,涓涓细流汇大海,人间正道是沧桑,它必将成为华夏大厦根基里一粒石子,坚不可摧,熠熠生辉。

据张守志介绍,《金水湾》里的金水湾村,没有特定的指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活原型。它是淮河流域无数个乡村生活的组合,也是农村的缩影。“几十年来,我与农村紧密相连。家乡的变化,农村的变革,农民的疾苦和期盼,我都烂熟于心,一一由心入笔,创作进作品里。”张守志说,《金水湾》塑造了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主人公唐希旺是一名基层干部,并从他的视角来观察乡村生态。在他身上,有着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他一心想要带领金水湾的群众脱贫致富,然而却处处受到同僚的掣肘。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旧观念的交锋同样在金水湾这样一个弹丸之地中凸显出来。书中截取建学校、修路、基层选举等农村生活片段,把农村的人文生态铺展开来。质朴的语言,描述了我们身边最真实、可爱的乡村生活。

谈及自己的创作理念,张守志说,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是文学创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好的语言哪有好的文学作品。在创作《金水湾》时,他执着于语言的朴实,精炼,原生态,不媚俗,不做作。“我追求浓郁的乡土气息,不再囿于故事的奇特和语言的华丽,而是在质朴精准上下工夫。”张守志表示,《金水湾》可能还不够完美,但人是要呼吸的。创作者也要有呼吸。只有吮吸公平、正义、善良、勤劳、勇敢等,才能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接地气的作品。

“文学创作要传播正能量,宏扬主旋律。”张守志说,他将继续坚持吮吸着田野的芬芳,为父老乡亲而写而作。

新闻推荐

7户贫困户圆了安居梦

于集乡实施危房改造

阜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感受阜阳新变化2017-08-25 10:59
评论:(“金水湾”淮河情)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