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阜城竹园路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地捆扎钢筋。
本报记者 尚原野/文 穆可亮/摄
这几天,阜城最高气温一直保持在35℃以上,户外作业人员进入了一年中最辛苦的施工阶段。在阜阳城南新区竹园路地下综合管廊施工现场,来自中铁十八局的近百名施工人员坚守工地一线,严格按照序时进度开展基础部分施工,为加快城南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在17米深坑内施工
7月18日16∶30左右,记者来到城南新区南京路与竹园路交口西侧的地下综合管廊施工现场,刚下车汗水就顺着脊背往下淌。此时,在距离地面约17米的施工坑内,十多位钢筋工正在紧张有序工作着。这里没有树荫,地面上的风也很难吹进深坑,在下午阳光的照射下,拇指粗的钢筋明显有些烫手。
在一处倒虹段管廊施工现场,来自贵州遵义的48岁钢筋工牟光举上衣已经湿透,紧紧粘在身上。“一天至少要喝4瓶水,这还不包括在食堂里喝的白开水,阜阳的天气太热了,白天夜里都是一样的高温。”牟光举告诉记者,3个月前,他和工友完成了中铁十八局在亳州谯城区的一处建设项目,就来到阜阳参加地下综合管廊施工。与在建商品房施工不同的是,这里整日暴露在阳光下,一旦遇到下雨就要停工。如今虽是盛夏时节,老家遵义的最高温度也不过28℃,在阜阳做钢筋工对他来说是一种考验。
同样是在倒虹段管廊施工现场,来自阜南县王店孜乡的钢筋工张福超更是出了不少汗,一身长袖裤褂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湿漉漉的,已经可以拧出水来。“钢筋工的工作环境就是这样,夏天热得很,冬天冷得很。我以前在合肥、杭州那些工地干活,比在这里出的汗还要多。”张福超比牟光举长3岁,看起来也要沧桑一些,黝黑的皮肤上还挂着汗液的结晶。作为工地上的老把式,他早已习惯了在烈日下穿长一些、厚一些的衣服,这样可以防止被午后的阳光灼伤。为了遮挡阳光,他还在安全帽下面加了一顶草帽,这样脖子就不会被晒脱皮。
对于这些露天作业的工人来说,最大的享受莫过于中午和晚上收工后到工棚里躺上一段时间。在距离施工现场约300米的一处有着20多间房屋的工棚里,一头是简易的食堂,另一头是他们睡觉的大通铺。“只要不是在大太阳底下干活,我们就觉得很凉快了,没有风扇、空调也无所谓,反正躺下就睡了。”一位来自阜南县朱寨镇的工人说,喝水自己买,要是能把凉白开、绿豆汤送到工地上,我们干活的时候随时都能喝,防暑降温就方便多了。
适时调休保障工期
为避开中午高温时段施工,中铁十八局现场施工组专门把上工时间提前到早上5∶00,收工时间推迟到晚上19∶30,上午10∶00点到下午16∶00点则是他们的午休时间,早饭时间更是提前到凌晨4∶30左右。
“最近几年,中铁十八局在安徽各地中标了不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我是第一次带工人到阜阳施工,对于80多位工人来说,这个夏天确实难熬。”中铁十八局现场施工组组长李贵民来自黑龙江哈尔滨,这个80后小伙虽说不用干具体建筑活,但常年在户外指挥工人按照施工图纸作业,皮肤晒得黝黑发亮,一口地道的东北方言也使得他区别于其他来自西南地区的工人。李贵民告诉记者,这个班组的80多位工人分别来自贵州、云南、四川、安徽、河北等地,大部分工人已经在班组工作5年以上。如果是在北方,夏天的夜晚会比较凉快,工人们晚上还能出去逛逛。阜阳这个地方不南不北,白天夜里几乎一样热,出了一天的汗,工人们晚上很少出去,都早早回到工棚去睡觉,不耽误第二天早起趁凉快干活。公司为每一位工人都办理了工伤保险,这段时间食堂还提供白开水、绿豆汤等防暑降温物品,避免工人因高温天气中暑。
据了解,在竹园路地下综合管廊施工现场,目前约有200多名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坚持露天作业,正是他们的辛苦付出保证了各项工程如期推进。“我们这些技术人员和建筑工人一样,无论是平时还是高温天气,都需要在户外作业,跟坐办公室的人肯定不一样。”中铁十八局现场项目部现场施工负责人叶茂森告诉记者,2011年6月,他从黑龙江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在十八局的多个工地工作,这个在佳木斯长大的北方小伙对于阜阳的气候不太适应,不过,忍受高温却是每一个工程建设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去年11月份最冷的时候来到阜阳,由于室内没有暖气,他已经感到非常意外,好不容易熬到了春天,随之而来的夏季又让很多来自北方的工人深感酷暑难耐。
面对持续高温天气,中铁十八局阜阳项目部已经实施了把工作时间向早晚两头平移的具体举措,希望通过避开高温时段施工的错时安排,使盛夏时节能顺利施工。“我们将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工人放假休息,在不影响工程建设进度的前提下,适时调整休息时间,保证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叶茂森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杨中文)7月16日,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秘书长王振军到阜南县洪河桥镇、段郢乡、王家坝镇、郜台乡走访调研扶贫工作,看望慰问贫困群众和扶贫干部。王振军先后走访了洪河桥镇新庄村牛学信、王文...
阜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