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残联等单位工作人员前往周女士家慰问。
周女士正在填写脑瘫关爱工程的申请书。
近日,在合肥市珠光南苑西区大门口,来自阜南县的周女士带着11岁脑瘫儿子摆摊卖西瓜的新闻,牵动着市民的心。经过近10年的求医生涯过后,因家庭经济等诸多原因,如今周女士已经丧失了求医的信心,她只盼着每天能多卖一点西瓜,多赚点钱让儿子吃得好一点(详见本报7月10日A05版)。经过本报的呼吁,安徽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关注到此事,积极协调7月11日才成立的“安徽省脑瘫关爱工程”赶到周女士家,送去医疗服务。
自立获得生活来源才更踏实
江淮晨报7月10日报道周女士的故事后,不少爱心人士通过江淮热线62636263询问其家庭情况,还有爱心人士前往其家中看望慰问。另外,辖区社居委也主动前往其家中,登记相关情况,尽量予以帮扶。
“老家的亲戚知道我的情况后,都打电话来说,这么困难,怎么从不开口。”周女士说,这么多年来,她苦苦支撑家里,并不愿让亲戚朋友看不起,因此她并没有将家里的困难全部告诉亲戚。朋友询问的时候,她也极少说家里的难处。“就是婆婆颈椎不好,每天都要用绳子吊脖子。”她说,日子需要自己慢慢地过,生活需要用双手劳动来获取,期望他人的帮助也不现实,只有自立自强获得生活来源,才更踏实。
关爱工程送医到家鼓励诊治
7月11日,为救助安徽省贫困脑瘫患者,由安徽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江苏博润集团、合肥安平医院联合举办的“安徽省脑瘫关爱工程”正式启动,同时,面向全省的脑瘫普查活动也正式开始。据了解,合肥安平医院将组织权威专家深入基层,开展脑瘫防治知识普及、脑瘫大普查等活动,帮助那些深受脑瘫折磨的贫困患者得到科学规范的诊疗。
7月12日,看到江淮晨报的报道后,周女士家成为该工程首个帮扶对象。当天下午,安徽省残联、安徽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以及“安徽省脑瘫关爱工程”工作人员来到西瓜摊旁,给周女士一家送去了2000元慰问金,同时将她的儿子纳入医疗救助对象中,并按照首个治疗周期1万元的标准发放。据该工程工作人员介绍,根据每个申请孩子的实际情况,“安徽省脑瘫关爱工程”按照每人每个治疗周期3000—15000元的标准发放福利基金,保证病人在使用这笔基金看病后,自费比例达到极低甚至零元,旨在鼓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能够积极诊治。
脑瘫患者数量增多不容忽视
据了解,全省脑瘫儿童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今年3月底顺利举办,来自全省70家脑瘫康复定点机构的130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该培训班围绕脑瘫儿童康复专业化评估主题,精心安排课程内容,从Bobath理论的系统学习到疑难病例会诊分析,以实际操作强化理论学习;并进行实践经验的交流分享,让学员们能学以致用,更贴近临床的实用性。专家们生动形象的讲解,分析了诸多脑瘫康复中易出现的误区,也让学员们对专业化评估方法、精准化治疗技术和全面康复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培训要求,进一步加大专业化人才培养工作,提高脑瘫康复训练质量和效果,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据悉,2015年,安徽省已经资助2181名脑瘫儿童进行机构康复训练。但是,目前脑瘫患者数量处于上升趋势,需要政府、社会、医院、个体、基金会等多方努力,让“阳光”温暖脑瘫患者。晨报记者文/摄实习生毛明华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朱艳明
阜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