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阜南王店孜乡面对本地劳务输出人员一年比一年多、留守儿童也一年年增多的现象,建起“留守儿童学校”,开始了农村“实验性”教育探索,如今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宅基地上建起“留守儿童学校”
阜南王店亲情学校2002年建成,在阜阳市乃至全省都是较先开始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探索。
阜南王店亲情学校创建人杨俊江介绍:全县现有23万小学生中,14万左右是留守儿童,占60%以上。
看到周围外出打工的农民愈来愈多,一个个孩子被“留守”在家,生活和教育成了外出务工家庭的难题,杨俊江决定创办一所“留守儿童学校”。办学地点选在他的老家———阜南县王店孜镇王店村。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就是股东,他们出钱出地,于是校园建起来了。
2002年第一年招生,学校共设初一、初二、初三,6个班级、三个年级,招来400个学生。学校安排20名教工负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由于师资不足,一人担任多个班级及科目的教学工作。所有老师是“一边当老师,一边当家长”,既传授知识又弥补孩子们对亲情的渴望。
从400名到4000名学生
相比普通孩子,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稍差,且多数性格内向,甚至有点儿孤僻,不少孩子一想起“父母”,还会哭起来。这些方面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杨俊江和老师们不断研究、探索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
他们首先从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上入手,每天下午课后,阜南亲情学校的学生们便开始快乐的活动,做各种游戏。在老师的带领下,或下象棋,或读课外书。学校成立乒乓球、象棋、武术……十大兴趣小组。今年上高三的程军,父亲2008年去世,母亲随后改嫁,他便和爷爷奶奶生活。虽然学校免除了他高中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等一切费用,但他非常内向,几乎不与人交流,为了培养他的交流能力,让他尽快熟悉亲情学校的生活,班主任聂广福,每天吃饭的时候都和他坐一桌,主动和他聊天,谈谈生活、理想及校园里的一切,渐渐他开朗了,现在他任副班长,学习成绩优异。不久前还获得了全国生物奥赛三等奖。
充满柔情和关爱的教学模式,使学校得到社会认可,有了较快发展,2007年,学校拥有了一流的现代教学设施,其中三个校区:亲情学校本部、亲情学校高中部和亲情学校,教学班60个,在校生4100多人,教职工200多名,本科学历占87.5%。
亲情特色教育取得佳绩
当清晨的第一缕微风吹来,亲情校园里已经队列整齐,学生们响亮的口号,整齐的步伐,无不体现了亲情校园的激情、纪律、争先的精神;元宵节灯谜、中秋节赏月、毕业联欢会,体现了亲情的温暖;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赛出了青春活力;黑板报比赛、广播操比赛展现了班级风采;新生军训、感恩励志演讲增强了学生的纪律观念和爱国热情……
杨俊江介绍:学校以素质教育为基础,正在努力创办“亲情化、精品化、现代化”的亲情教育特色,让每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壮的体魄、扎实的学业基础和超强的创新能力。
该学校采用寄宿制、封闭式管理,老师和学生吃住在校,师生共同生活在亲情大家庭中,真正实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融为一体。让每个孩子时刻感受亲情、体验亲情,逐渐变得坚强、独立、勇敢、自信、活泼乐观。学生们开开心心生活,快快乐乐学习。该校高考已连续三年本科达线率稳居全县第一,其中2012年高考:王店乡的张晓峰以654分位居全县第二,考取南开大学,王家坝镇的李凯以619分考取中山大学;中考已连续五年获得全县农村中学升学率第一的佳绩,其中2012年中考,曹利同学以780分的优异成绩获得阜南县中考状元。2013年全国奥林匹克生物竞赛中,亲情学校取得了阜阳市第一名。
新闻推荐
本报讯 (通讯员 赵崇学)近期,阜南县许堂乡开展了“大手牵小手”暑期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组织乡村干部、计生协会会员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上的问题;依托人口学校开展安全教育,让留守儿童...
阜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