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器具背后的故事
寂寞的石磙
难忘织布机
“农民公园创意新,费了千苦和万辛,旧式农具万年史,以食为天农为本。”这是一位老同志在阜南县新村镇天棚村农民公园留下的赞叹,以朴实的语言总结了农民公园的价值和意义。盛夏时节,记者在公园漫步,回味旧式农具承载的一段时光……
旧式器具上的时光
叉把扫帚扬场锨,茅木铁石四匠具。在阜南县新村镇天棚村农民公园内,浸满着年代韵味的旧式器具陈列在展厅里,细诉过往时光。
“这里收集了1200件旧时器具,大部分算不上贵重,都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公园管理者刘振邦介绍。
记者跟随刘振邦逐一走进展厅,织布机、纺花车、弹花弓、轧花机……旧时的纺织工具一一展现在眼前。年逾七旬的农妇王素云告诉记者:“这都是俺们那个年代妇女的主要生产工具,纺花织布一整套流程。那时候姑娘找对象,有这手艺都吃香。眼下,这种旧物件是没人用了,老手艺也丢三四十年了。”
推开旧式农具展厅的房门,叉把扫帚扬场锨一一在列。刘振邦指着一套铁犁介绍:“以前种地没有播种机,都是用这种犁,牲口在前面拉,人在后面使劲,生产效率很低下。”在四大匠工具展厅,旧时茅匠、木匠、铁匠、石匠的生产工具一应俱全:泥抹子、手锯、砧子、钻子等,让人不由联想起工匠们的劳作场景。还有一些老式的运输工具,四平八稳的太平车、灵巧轻便的土牛车、载人装货的独轮车………概览一遍,一个年代的记忆立即生动起来。“以前,大姑娘小媳妇探亲走得远,抱着孩子带着东西,走不动,就坐土牛车,由夫家推着。当年挖茨淮新河的时候,这种载货独轮车可立大功了。”老人们乐呵呵地介绍着。
记者留意到,天棚村农民公园依托原乡政府房屋,布局了15个展厅,展厅内收集了元、明、清及近代的各类生产生活器件,有农具、生产生活用品、运输工具、生活用品……每件器物品都承载着过往时光,让参观者产生一种穿越时光的错觉。
旧物背后有故事
记者了解到,农民公园展出的物品,原本散落在家家户户,是该村一群有心人费尽周折收集起来,才形成了眼前的规模。
村民梅金益告诉记者:“2008年6月,我们几个老伙伴想整理天棚村的历史,挖掘该村名人张鹤鸣的事迹,收集他的遗物办展。收集中,我们发现,一些退出历史舞台的生产生活用具,是一个年代的记忆,便有心将其收集起来,以教育后人。”
指着门枕石鼓麒麟,梅金益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俺天棚村走出个明朝兵部尚书张鹤鸣,他两次受皇命到贵州平乱,战功卓越。张家一门武将,在天棚村有旧宅,不过文革时期破坏掉了。目前,留有门枕石鼓麒麟、上马石、下马石、卧龙碑、大手扣、练武大刀等等,是我们村的骄傲。”
而在管理者眼里,馆藏的东西件件背后都有故事。
“这个我们叫它‘石磙山\’,是用家家户户打场晒粮用的石磙石(等堆起来的。当年,我们几个老同志一个人包找100个石磙石(,农民们倒是不稀罕,随我们拉走。我们自掏腰包付运费,运到这里后,为了省点钱,我们几个老同志挽起袖子自己堆。”梅金益介绍。
在生活用品展厅,梅金益指着一个中式梳妆台介绍:“专家说,这个架子里的铜盆很贵重,应该有几百年的历史,我们发现它时,它被用作喂鸭子的食盆。”
“还有那几辆土牛车、独轮车、太平车等,原本被主人堆在家中角落。我们上门要收藏,不少人顾念可能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要钱。我们是做公益的,哪有钱,就轮番上阵做思想工作,承诺留个名并妥善保管等等,(了不少嘴皮子。”梅金益介绍。
就这样,刘振邦、梅金益等人一点一滴收集,积少成多,旧时物件品类和数量初具规模。
记者在展厅里留意到,馆藏的每件物品边上都有模拟使用照片和手写的器物使用说明。村民刘子安介绍:“当时我们请了乡亲们来模拟使用,逐一拍了照片,制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方便大伙参观。”
缺少资金困境坚守
农民公园落成后,因为展出的物品生动新颖,引来不少游客参观,参观者流连在时光的印记里,赏玩回味的同时,也对展馆的简陋印象深刻——污渍散布的水泥地,裂纹纵横的石灰墙,陈列架是学校淘汰的木桌木凳,不少展品落满灰尘……除此之外,“镇守”各展厅的,仅仅是一把明锁,如此,能保证展品安全吗?
记者的疑虑旋即得到证实,因为缺少资金,农民公园安保措施不健全,馆藏物品引来小偷造访。“前年夏天,一大早,我到农民公园值班,见门锁被剪,当即报警。后来经过清点,19件物品被盗,其中一尊出土自三峡的坐佛和一把古扇最为贵重,如今展厅内只剩下二者的照片。”刘子安介绍,“我们一直想安装几个摄像头,可是缺少资金。如今,只能靠我们15个老人轮流值班、维护藏品安全。我们担心,随着我们年纪增高,这一批旧物件也将自生自灭。”
记者了解到,目前,新村镇政府将原天棚乡政府部分固定资产交给农民公园运营管理,所得租赁费用用来维持水电等基本开销;除此之外,农民公园仅靠社会爱心人士捐助部分资金维持运营。尽管困境重重,但农民公园管委会并不打算将文物送到保护措施更强的县或市级博物馆,他们表示:“千辛万苦才收集的,不舍得。我们要给农民看,也靠文物吸引人。”
老人们期待,政府部门能在这里立一个农耕文化博物馆项目,每年拨付一定经费维持其运行,让“农字文化”继续教育世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 (通讯员 刘虎)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改善留守儿童阅读条件,近年来,阜南县公桥乡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了留守儿童书屋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全乡10个村都建立了留守儿童书屋。 据了解,...
阜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