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启俊 通讯员 刘永培
编者按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也许这诗句可以形容许多在平凡岗位上敬业工作的教师。在阜阳基层教师群体中,有很多值得感动的人和事,他们用无私的奉献和辛勤的汗水铺就了学生们的成功之路,他们坚守一份执著的爱中,有着令人感动的责任和担当。本报将在教育版推出一组基层优秀教师事迹的报道。
邢静,太和县肖口镇人,2008年毕业于安徽科技学院。2009年秋季,24岁的邢静考取阜南县特岗教师,这对她来说是人生追求的起点。
出现在记者眼前的邢静,清秀文静,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书本,她可是在偏远农村学校推行教改、被评为全省“优秀特岗教师”的先进人物。
这里如同十几年前农村上学的条件
邢静还记得第一次到于集中心学校,一切让她感到巨大落差:陈旧低矮的课桌,挤压在狭小的教室里,黑板是一块木板钉成涂上墨水的那种。学校为教师租住的民房,也是长满荒草,四角里布满蜘蛛网,潮湿的水泥地斑斑点点弥漫着霉味。“这不就是十几年前自己在农村上学时的条件吗?”
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50多个孩子,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地打量着这个新来的老师。“邢静,希望你能习惯这里,这里的孩子也有梦想,他们是于集未来的希望!”杨经林校长的一句话,让邢静留了下来。
于是麻烦也来了:学校里缺少英语教师,好不容易分来个特岗教师,就让她教英语吧!可邢静的专业是生物,她去提“意见”,没想到学校把七年级一班班主任、年级英语组组长的担子也交给她了。
成绩不好是老师教学方法有问题
让邢静烦恼的不是农村学校的艰苦条件,而是家长和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
“刚来没多久,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很多家长对孩子上学根本不当一回事。”邢静说,那年秋季刚开学,正碰到农忙,班里有个孩子一两天没来了,也没有请假,她放心下不,就打电话给家长,没想到家长轻描淡写地解释:“家里农活忙,这几天就不去上学了。”
“这样的环境,也使得学生没有认真学习习惯,一点小事不请假就缺课。”邢静说。
邢静认为,学生只要喜欢你这个老师,就会接受你说的话,听你上的课。
班里有一个孩子叫于伟,刚入班时就迷上了网吧,谈心、家访都不奏效,很让人头痛。一次班里排位子,本着男女生比例2:1的原则,大家自由组合。于伟所在的组,六个组员却都是男生,班里本来就是男生多女生少,邢老师也就没太在意,后来她发现班里几个爱上网的孩子都在这一组,好像还都听他的话,既然如此,那就将错就错,让于伟担任本组组长,负责管理小组的纪律、学习。
此后的几天,从刚开始的不情愿,到慢慢地在自习课上问问题,教组员读书,而且教育起他们来语重心长:“自己要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好好想清楚!”说起话来俨然就是个小大人!此后的优秀文明小组评选中,他们组连续多次获奖,于伟也被评为优秀小组长和进步之星。
“成绩不好不是你的错,是老师教学方法有问题。”这是邢静经常说的一句话。不知是她的唠叨起作用了,还是她的微笑打动了他们,再调皮的孩子来到她的班级,也会悄悄地发生改变。
一个假期使一个孩子发生改变
2011年暑假前夕,邢静得知班里王金彪同学要转学。她找到王金彪询问事情的缘由,孩子却嚎啕大哭起来。
原来,王金彪的父母在外地务工,负责照顾他的爷爷突然得了癌症,已然没有多少时日,孩子心里很难受。相依为命的爷爷突然倒下,严峻紧张的初三即将到来,孩子一生中第一个十字路口,老师能为孩子做什么?
假期里,邢静得知孩子的父母回老家给爷爷办后事,便立刻从老家太和赶到学校,孩子父母要把孩子带去杭州,最主要原因还是孩子的饮食起居。
邢静也很为难:想照顾孩子,自己又是单身,工作事情多,忙起来可能孩子的一日三餐都没有着落。可看着眼前这个自己培养了两年多的孩子,终究是舍不得,孩子也非常舍不得她。
邢静一横心,决定让孩子和自己一起生活!对于邢老师的这一决定,孩子的父母很是意外和感动。于是假期的校园里,只有她们两个人,每天在校园陪着孩子,辅导功课,2012年中考,顺利被县一中计划内录取。
一个假期换来一个孩子的改变,值得!提起这件事,邢静很感动家长的理解,也庆幸自己的坚持:“不轻视一个孩子,不放弃一个希望,不求人人都成功,只求人人都能成才。”
课堂教改使学习变得快乐
2009年秋季,邢静刚一“走马上任”,就面临着一项“大考”:教改。没有前例,不会编导学案,不懂小组建设……“半路出家”的邢静带着全组教师听优秀老师的公开课,观看杜郎口教学视频,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研究导学案编写,请老教师观摩指导,学习他们驾驭课堂、引导学生的本领。
导学案使用之初,班里像炸了锅,学生们纷纷向邢静诉苦,领头的是班长程芳芳:没有标准的笔记,怎么进行考前复习?大家面对面坐多方便乱讲话啊!纪律多乱啊,怎么能专心听课?不按书本讲课,使用导学案多浪费时间啊!……邢静“残忍”地驳回了学生要求按传统课堂上课的请求,并且坚持不给标准答案,只做适当点拨。
一段时间后,学生们的思想悄悄发生了变化,抱怨声越来越少了,开始变得喜欢发言了,以程芳芳等为首的“保守派”慢慢变成了抢着在课堂上发言的“激进分子”。
邢静没忘记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同学们,我们看电视上领导开会,谁先发言呢?谁最后出场呢?”哄堂大笑中,孩子们掌握了发言的策略。
教改下来,邢静的班级自然、轻松、活跃,学习成了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效率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月考检测班级及格率的节节攀升。三年过后的2012年中考,于集中心校的三个毕业班取得了全县农村中学升学率第一的好成绩。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 刘士如 工作时,她风风火火,尽职尽责,是同事眼中的积极分子;退休后,她爱钻研、勤琢(,追求创业梦想,她就是阜南县三塔镇退休干部张凤琴。 从年轻时候起,张凤琴就是个不...
阜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南县这个家。